从家电下乡谈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2009-12-28牛胜强
牛胜强
内容摘要:制定开拓和发展农村市场的战略对策,是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和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及影响家电下乡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市场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2009年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4万亿提高经济的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甚至派发消费券、家电下乡都成了刺激消费和拉动增长的惠民之举。但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增长的瓶颈。当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40%,而美国多年来一直是70%。
事实上,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多年来人为压低劳动力价格、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多年来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获取太多,导致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分配太少,民众收入普遍偏低,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在财政资金增速多年来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所以,从根本上讲,扩大内需就是要增加居民消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农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让民众敢消费。这样,保增长、扩内需的国策才能有效实现。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我国农村消费潜力很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充分估计困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解决目前最突出、最现实、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打通阻碍城乡互动的“隔热层”,顺利推进家电下乡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农村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
我国城乡居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收入群体和消费阶层。这表现在:第一,当前不少地方气候变化异常,局部地区旱情严重,粮食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民承担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化程度太低”的三重风险,农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增收困难很大,任务艰巨。第二,尽管国家对种粮采取保护政策,但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总是水涨船高抵消种粮收益,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频繁出现销售难。农业生产受到了市场制约。农民增产不增收。第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回落,农民劳务性收入大幅减少。第四,严重失衡的城乡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拉大,广大农村居民难以与城市居民享受经济大发展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据统计,若考虑城乡福利补贴等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5:1至6:1。可以说,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和扩大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且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和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支持和专业的保障政策。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水电路等问题仍未解决,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与消费。譬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薄弱已经使广大农村形成“没水就旱、有水就涝”的恶性循环,严重缺水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另外。交通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差异大。农村交通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要素和物质要素流动的需要。从电力资源看,电力短缺问题虽然基本得到缓解,但这种缓解只不过是在很低的用电水平上的缓解。农村电费大大高于城市,农民购买家电商品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地方存在供电时间受到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家电商品在农村普及。这些基础性缺陷,导致城乡产业梯度落差大,产业链断裂明显,产业传递、承接能力差。资金、技术、信息难以实现双向流动和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活跃。
(三)农村市场供需不平衡
企业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农村消费要求,商品售后服务功能残缺、断裂,售后服务“短腿”,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有许多后顾之忧。现有的工业生产结构大都偏重于城市的消费需求,企业对广阔的农村市场不仅认识不足,开拓不够。而且有所忽视,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不足、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农民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需求。众多厂商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必要的投入,仅以销售方式进入农村市场,使得销售和服务脱节,由于缺少维修和服务保障。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负面影响将被成倍放大。
由于配送线路长、营销环节多、物流成本高,大量优质的农资和生活用品很难进入农村市场,即使进入了农村市场,也由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很难让农民接受,这不仅为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提供了机会,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凡是吃过假冒伪劣产品苦头的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城乡市场的商品交换。
农民自身素质低,消费“内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文化较低,不少农户看不懂产品说明书,不懂、不会使用技术含量高的耐用消费品而影响工业产品在农村的销售;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素质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尽管许多产品在城市因饱和而积压,而在农村有购买潜力但因无钱购买而形不成有效购买力,农村市场从未显出兴旺迹象。
(四)农村投资和资源配置不足
受发展理念和体制障碍的影响,许多地方仍然因守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投资和资源配置的重点都在城市,支出结构不合理。这表现在: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资金的使用效率低。财税分配体制不合理,国家对农村的索取远大于给予。“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严重。现行的政策、法规制度大都偏重于城市,国家对“三农”缺乏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长期规划,以及专业的保障政策,财政投资体现不出相应的比例和基本规模。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部门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追求虚假的繁荣,却没有精力去解决群众迫切需要的民生难题。农业科技资源浪费严重,许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仍然因守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工作方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兴农”还是一句口号。由于缺乏扶持政策,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完善
当前,农村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尚不完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建设滞后影响了城乡商品交换。改革开改以来,农村市场的初步发育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网点建设多为农贸市场类的初级市场,市场容量受到限制,更高形式
的农副产品批发、期货以及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不适应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城乡市场的商品交换,地区封锁、封闭以及产品流通受阻等现象在各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由于产销之间的联系不够畅通,周而复始出现“买难”和“卖难”问题,虽然农业丰收,但农民利益受到损害,限制了农业的稳定增长,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
开拓和发展农村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面向广大农村市场认真研究农民需要,做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需求的调查研究,生产出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发挥基层商业、供销部门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城市商业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鼓励城乡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到农村发展销售网络,积极引导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仓储式超市等新型业态向农村辐射,引导国内外一流连锁企业在乡镇布点,更新农产品交易模式,积极探索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保障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实现城乡优势互补。
加快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政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做好市场规划布局和设施建设,协调地区、部门问的利益,破除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城镇为中心规划建设农村现代化商业设施,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批发市场,工商联手将各品名店销售体系延伸到农村去,使农民有放心的交易和消费场所。大力推进要素市场的建设,稳步探索期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市场体系的均衡发展。明晰产权,促使市场主体发育,最终确立农业的独立产业地位和农户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要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市场立法进程,以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秩序。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互律,规范经营行为。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为公平竞争和交易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现有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生产规模小,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半自给性和低商品率,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往往是产、供、销身兼数职,常常在与买者的讨价还价中处于劣势,产品大部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城乡商品交换。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能有效提升交易的效率和效益。当前应重点发展的市场中介组织包括:直接服务于交易活动的中介组织;解决市场纠纷的仲裁机构和促进市场发育的咨询、信息等服务机构及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的流通中介组织等。
(二)发展乡镇企业且规划建设中小城镇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重点规划建设中小城镇,把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中小城镇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突破,畅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渠道,使城镇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实现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对接的连接点。实现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对接。乡镇企业因其与农业的联系,始终承担着支农建农的重任,是农业投入的主要源泉,农业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持。国家应调整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指导和监管,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技术支持等措施,引导企业资金流向,支持乡镇企业兴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把“以工补农”当作调整产业结构来实施,通过可持续产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以农养农”。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实现生产力布局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之间的设施落差,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为实现城乡资源对接和城乡联动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拓展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积极探索城乡统筹新思路,从政策体制、规划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上打通阻碍城乡互动的“隔热层”。大力加强农村交通、农田水利、通信、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拓和发展农村市场创造适宜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搞好规划,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生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要合理使用资金,确保重点工程,当前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建设一批配套的农村功能项目,填补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空白,彻底解决旱区群众饮水的水源和水质问题:三是坚持政府对基础建设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四是项目建设应尽量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四)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潜力和基础。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经验事实表明,典型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东部地区的发展,之所以能形成气候,在起步阶段,成功者的表率和示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农业部门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指导和监管,引导农民发展与市场接轨的农业经济,强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的保险功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集团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并通过组织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深入生态环境研究,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新突破,引导有条件地区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带动旅游开发和养殖业的发展。建立财政性长效投入机制。探索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偿使用,实现资源产区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综合措施,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创造有利于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内外经济条件。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调控,单靠一般的提价、补贴等政策已难起作用,应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稳定的财政投入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遏止农民负担上升的势头,维护农村稳定。
另外,应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启动农村的内在活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迟缓,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低下。因此。既要看到农村人口总体素质差、文化程度低这个严峻的事实,也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出发,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培养实用的农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