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思想的探索
2009-12-28李淼
李 淼
内容摘要: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代表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而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党的历代领导人发展现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渊源之一就是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城乡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思想。
关键词:历代领导集体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
城乡统筹发展是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城市与乡村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解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就曾提出过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问题。随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从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建设方针的确立,到邓小平“农业是根本”思想的反复强调,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以一贯之。下文对此进行具体探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建设的探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统筹和协调。他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新中国诞生前夕,党的工作重点将要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农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强调要“善于调剂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统筹兼顾”就是对全国经济发展和全国人民的统筹兼顾。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难以得到保障,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毛泽东关于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和农民生活贫困问题亟需解决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在1956年和1957年的许多重要讲话中,他多次阐发了这个思想,并将其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表明毛泽东城乡统筹思想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957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是,发展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极重大的地位。农业用粮食和原料供应工业,同时,有5亿以上人口的农村,给我国工业提供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这些说来,没有我国的农业,便没有我国的工业。忽视农业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是完全错误的”。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的教训,明确做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的论断。
(二)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且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经验,按重轻农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虽然这是经济发展的摸索过程,但这种生搬硬套的方法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付出了沉重代价。1956年,毛泽东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其实就是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首先要把农业搞好。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城乡统筹兼顾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之一。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对毛泽东同志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高度概括了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而且全面丰富了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
邓小平同志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城乡互促发展思想。此外,邓小平还对工业与农业发展问题和共同致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其城乡互促发展的内容。
邓小平在关于城乡建设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的考虑过程中,孕育产生了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他认为城市和农村的最大差别在于经济的区别,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是消除城乡差别的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根本方面,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城市迅速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反过来为农村服务,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
我国城市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开始面临发展的困难,如城市环境、居住条件和生活压力等等。如何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除了深化改革之外,重要的是调整思路,转向未开发的农村市场,获得发展的新领域。
(一)城乡统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
工农、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做出了一系列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1975年,邓小平在国务院讨论原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谈话中就提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
(二)农业现代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前途和保证
我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但由于近代的各种原因,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不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需要一个正确的政策和精细的组织工作”。但是,政策只能起一时之效。要实现农业的长久发展还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为此,必须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
他还提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以确保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
邓小平城乡互促、工农互依思想在继承毛泽东城乡统筹思想的同时,更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工作作风,体现了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