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之魂

2009-12-24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营造语文教学

黄 斌

【摘 要】:文化奠定国民的教养体质。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理性有多强,想象力有多猛,创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旺盛,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给学生创设一种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既是高中语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更是高中语文教学之魂。

【关键词】语文教学 营造 课堂文化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化气息越来越凸显出来,而作为传承这种文化的课堂所形成的语文课堂文化,更应为我们所关注和思考。所以将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给学生创设一种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既是高中语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更是高中语文教学之魂。

一、高中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文化氛围的必要性

1.长期的历史积淀使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根基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做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于漪老师曾说过:“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聚焦在文化认同上》)可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2.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文化的浸润

语文本身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人类宏博的诸多形态的文化结晶,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3.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彰显文化底蕴,要求语文课堂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吸纳并能恰当运用优秀文化,是日常交际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典型体现。因此,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考查,就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近年来,在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化味越来越浓厚。2007年母语作文的写作;2008年是奥运年,弘扬优秀文化是主旋律;2009年的考题也有效地渗透了文化内涵,弘扬和凸显了人文情怀,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如:说明文的材料涉及甲骨文“王”字字形、字义的考证,既浅显通俗又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总之,高考语文文化味愈益浓厚,迫切要求语文课堂营造文化氛围。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的方法

1.用丰富厚实的文化的底蕴营造浓郁书香氛围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文化底蕴,如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超前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用自己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技巧,进步的思想意识引领学生走进积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仰慕民族文化的根。他们阅读一篇篇文学作品,应该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是精神财富的积累、沉淀。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

2.用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不舍昼夜的滔滔河水,孕育了浩瀚游园的华夏经典。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情趣盎然、神韵饱满、意义遥深、气韵生动,汉语经典所记载的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之演进和所抒发的历史情致,就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等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使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具有鲜明的书香之气,让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学习的内容包括各种体裁的文章:记叙文叙写生命的方式与生活的感悟;议论文发表对世界的观点和生活的态度,揭示社会与人生的关系;说明文教人生活的方式,解释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无论哪种表达方式的文章,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都蕴涵着文化的内容,教人生活的方式,启发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尤其是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历史的文化,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同时文学作品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照,对人生的理解,读者在与作者与作品的对话中,情感涤荡,心灵陶冶,精神提升,起到文化的熏陶作用。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包括课外学习内容。课外学习内容所包括的课外读物,社区文化活动,民俗礼仪,社会历史,自然风光等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镌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人的“存在”离不开后代的延续(子)和土地(土),存在就是在时空上的绵延;而人要“活”着就离不开“水”,也离不开“舌”头,因为人要用舌头言语来证明自己存在,活着不仅是躯体的生理性活着,还要精神活着。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语言奠定凸显着民族文化的特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个人文化的象征。从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从一个人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界和修养;从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和思维习惯,从一个人的语法习惯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从一种语言的发音特征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从一个人的发音特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人的文化的表征。另外,文学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类文章教人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教人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3.在课堂的交流和碰撞中激活文化生命的主体

高中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到课堂,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到的认识,只不过教师在生活阅历上比学生丰富,对世界的看法相对学生比较成熟,知识的积累比学生富有。但是学生并不是一块等待涂染的白板,等待罐装的容器,他们是等待点燃思想、激励精神、扩大视野的有文化的生命体。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通过对一篇篇凝聚作者思想、情感的文章的解读,学习语言,体味生活,感悟人生。有价值的语文课堂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在对话交往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视野得以拓展,文化图式得到扩展。新的文化不断得以创造,新的文化人也在不断地诞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课件时髦了许多,问题新颖了许多,链接丰富了许多。但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而文化的积累具有间接性,常常通过有形的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整理来体现。

例如笔者执教《将进酒》时,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有的学生将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变奏”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暮白首,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志难酬,吾欲从头,天时不留。过过过!”有的学生将诗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变奏”为一首词《天仙子》:“今宵酒醒别梦残,举杯复饮欲邀天。年年岁岁寂寞短,江月畔,愁渐远,秋月春风杨柳岸。何时疏袖舞广寒,桂殿兰宫酒十千。醉生豪迈勿复言,九霄转,无羁恋,万古情愁酒中散。”学生长时间游弋于文化的海洋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会“出落”成真正的文化人。

4.在个性化阅读中喷涌课堂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因而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感动,有自己的诠释,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在关注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应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比如在教学《失街亭》时,教师没有说自己的想法,而是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人说,诸葛亮不够爱才,杀了马谡是大损失,何况大敌当前,何不让他戴罪立功;有人却说,马谡自恃才高,目中无人,留着是后患;有人说,诸葛亮性情温和,在不是你死即是我活的战争年代不够英雄资格;有人却说,诸葛亮能够合适把握机会,当机立断,稳定了军心,很有智慧;有人说,马谡很忠君,武力不一般,而有人却说他空有一副好皮囊,不按指示,随意安营扎寨,是目无军纪的表现……一个小故事,两个人,学生各抒己见,不无道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下,一下子立了起来,丰满起来,喷涌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学生领略了语文这种文化的魅力,具体体现了语文课堂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语文这种文化的一种空间载体,应关注其中生命个体——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自己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体验。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种精神需求。满足这种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无疑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茁壮成长。而教师的激励,又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达和创造的欲望,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文化氛围。

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师要用厚实的文化底蕴驾驭课堂,负载和传承文化知识,发展和提升文化品位,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品味真善美,辨别是与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作者简介:黄斌,广西岑溪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营造语文教学
美丽可持续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洗水soft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