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2016-04-14王婉梅
王婉梅
摘 要: 作者结合自己在历史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探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构建课堂文化: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课堂文化 构建方法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听评课上也越趋专业化,进入一种新模式——课堂观察。它要求我们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在课堂观察中,笔者更侧重于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或者说是希望能借此挖掘出更多历史课堂上的感悟和惊喜。现结合自己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尝试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构建怎样的课堂文化及如何构建做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有其自身需求,当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展开,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的开发式学习时,教学才更有意义,也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我在准备讲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单元时曾问学生:“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吗?喜欢听音乐和看电影吗?”学生听后都很兴奋,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喜欢,都喜欢”“我喜欢听音乐和唱歌”“我喜欢看小说”“我喜欢美术和画画”……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有股动力,我要满足他们的愿望与需求。接下来,我把本单元分成四个学习模块: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让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探究学习,并希望课堂上他们能以别样的形式与大家一同分享和学习。一周后,当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时,内心充满激动与感动。文学组穿越时空,角色扮演了“雨果、巴尔扎克、海明威和鲁迅”,讲述他们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特点。美术组带来了他们的画作,想借此与名家斗艳。音乐组表演了歌剧《卡门》的一段情节,其夸张的表情,大胆的演出乐得全场笑开花。影视组则给我们分享了精彩的电影片段和娱乐八卦,让课堂充满趣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认为,教学上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需求出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会撑起一片丰富多元的历史天空。
二、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无论你的实际年龄有多大,要想和学生真正和谐平等相处,“打成一片”,都首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将心理年龄变得和学生一般大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中。
在讲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很坦白地跟学生说,老师对于课文中提到的一些高新科技可能了解得还不如你们详细,希望到时由你们来给我当讲解。学生听后,先是“哗”的一声,然后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上课时,当我讲到“两弹一星”这个知识点,有一位男生很神气地大声说:“老师,这个我可以为你讲解。”其他同学起哄笑话他,而我不但没批评打断他,反而表示非常赞赏他的勇气与才气,鼓掌欢迎。课后他还特意做了个课件向我们展示我国最新的导弹类型,带给我们无尽惊喜。
很明显,教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开放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感受、思想和意愿,给予学生参与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也能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锻炼和提高,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
三、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
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特别是历史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偏门学科,没什么实际用处,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但是,笔者认为其实历史学科中的方法、策略、思维将会以更为内敛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
在分析《罗斯福新政》背景时,我尝试突破传统的先背景后内容模式,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政的内容,再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反思新政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学生结合教材及已掌握知识,普遍能答出“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摆脱社会危机的需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等原因。“还有其他吗?”每次学生答出一个原因并得到肯定回应后,我都会继续追问。“这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人会不会也有影响呢?”学生会立即想到劲敌“苏联”,从而再得出“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经验的启发”。“以上原因有提到经济、社会、政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思考呢?”学生也自然想到还有个“文化”角度,也不难得出“民主、平等等人权思想的影响,关注民众生活”。思考并没有止于此,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七个新政施行背景后,让他们课下再进行探讨。虽然分析这部分内容用时较长导致不能完成本节教学预设任务,但我认为为了这样一场精彩的师生思维碰撞场景很值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
先进的课堂文化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同时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并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
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讲到《鸦片战争》时,提到鸦片的危害性,我展示了社会上因吸食毒品而遍体鳞伤、家破人亡的图片或播放禁毒宣传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远离鸦片,珍爱生命。在讲《抗日战争》时,我与现在的钓鱼岛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明白钓鱼岛问题的由来,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让学生爱国的同时,与当前的理性爱国相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搜集罗斯福的个人经历并介绍,教育学生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尚能敢于竞选总统,学生更不应该因为学习或生活上的一两次失败而气馁,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一段时间构建课堂文化教学实践的尝试与摸索,我认为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总结,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加以修改和完善才能领悟其精神实质。通过构建“多元课堂文化”、“和谐课堂文化”、“智慧课堂文化”、“生命课堂文化”,我相信自己的历史课堂文化的有效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