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2017-01-03李春梅

中学理科园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

李春梅

摘 要:课堂内容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要部分,它是体现高效课堂“学有所得”与“学有所味”的重要方面。物理课堂内容文化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的构建,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密切联系生活,丰富课堂的生活文化;注重方法领悟,彰显课堂的价值文化;渗透现代科技,突出课堂的技术文化。

关键词:课堂文化;生活文化;价值文化;技术文化

课堂文化,指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课堂理念、课堂制度、课堂内容、课堂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的总和 [1 ]。这里的文化,首先指深度,即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具体指课程教材所隐含的思想内容和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次指环境,即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教学活动运行与发展的“元气”。其三是广度,指课堂教学内容范围广阔并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课堂内容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要部分,它是体现高效课堂“学有所得”与“学有所味”的重要方面。人们常说课堂学习“枯燥无味”,它通常是指课堂内容文化的欠缺。本文就物理课堂内容文化如何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的构建,谈谈个人的认识与实践。

1 密切联系生活,丰富课堂的生活文化

物理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决定了物理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课堂教学原则。应该说,课程教材内容的设计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如“力”概念的构建,教材(沪科版)提供了“推土机推泥土”、“渔翁拉起鱼网”、“运动员举杠铃”、“小象压跷跷板”、“磁铁相互排斥”、“带电棒吸引纸屑”这六个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来充分感知“力”的内涵。作为从深度的角度来充实课堂内容的生活文化,针对“运动员举杠铃”的生活事实,教学中就可以提出“举重运动员的身材一般要具备什么特点”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虽然这个问题牵涉到后续的“重心”与“做功”等学习内容,学生暂时不能解决,但它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对举重运动员身材的观察。而作为从广度的角度来丰富课堂内容的生活文化,教学中就可以增加介绍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饱饭坑村23岁的农村姑娘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举重冠军的事实,以增强学生的家乡荣誉感。

丰富课堂内容生活文化的具体做法,主要为以下三方面。①适当增加有关物理生活常识的介绍。如《快与慢》课题学习,就可以增加介绍中国火车的分类,如Z19表示直达列车,时速约为160km/h;D316表示动车,时速约为200km/h;T795表示特快列车,时速约为140km/h等。同时还可以介绍票价。如三明北——抚州,乘Z126,票价为40.5元,而乘D6502,票价则为73.5元,到达时间仅相差不到20分钟。渗透这种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生活常识,有利于贯彻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并学会选择生活的课程理念。②注意揭示学生容易忽视的生活现象。如养金鱼,有的用长方形的玻璃水箱,有的用圆形的玻璃水坛,而对于观看到的水箱或水坛中金鱼的大小情况往往被人们忽视。针对这种现象,在学习《光的折射》课题结束时,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放在透明的方形水箱或透明的圆形水坛中的大小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水箱中的“物体”会变小而水坛中的“物体”会变大,以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课外思考与探究,同时又可以收到暗示学生关注生活并洞察生活的教育功效。③突出有关物理生活的文化情趣效果。如学习《声音的特性》,为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就可以先后播放《梁祝》的笛子独奏、小提琴独奏和交响乐演奏,以引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欣赏情趣,而这种文化情趣对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却有着独特的作用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快乐性学习。

2 注重方法领悟,彰显课堂的价值文化

物理是融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为一体的科学课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教材是设计让同一滑块沿同一斜面在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然而连接斜面底端的水平面分别为以下三种情形:①表面粗糙的木板;②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③表面很光滑的木板。由于水平面光滑程度的差别,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则不同,表面越光滑,滑块滑过的距离就越大。物理学家伽利略与笛卡尔就此事实进行推理:如果水平面对滑块没有阻力作用,滑块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物理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初始诠释,而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则将静止和运动这两种情形进行统摄分析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应该说,就课程知识而言,它仅是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容并不复杂,然而就形成这种知识的探究过程而言,其中的“控制变量”科学研究方法、“同中辨异”与“依据事实又超越事实进而虚拟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却对人们探究未知世界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物理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相比较,就价值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物理课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领悟是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课程教育价值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物理新课程教材中,由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科学研究方法都属于显性内容,而科学思维方法则是潜在的隐性内涵,尤其在对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方面,科学思维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物理课程方法的领悟又重在科学思维方法的领悟。

教学中,要使学生较好地领悟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1)要求教师要注重揭示教材中潜在的科学思维方法内涵。如“温度计”内容,教材仅指出它的用途和制成原理以致使学生领悟其测量方法与原理,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是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温度测量技能。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能较好地贯彻教材这一设计意图,然而对温度计发明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领悟则悄然放弃。温度计的发明:其一是将“温度”这种仅凭感觉的属性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且能定量描述的物理量就是一种科学性策略;其次是借助液体的热胀冷缩随温度线性变化的性质来显示温度的转换思维可谓是“李代桃僵”;其三是利用温度的微小变化可引起细长液柱的较大变化的放大方法,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精妙思维。而这三方面的思维或方法正是能启迪学生未来从事发明与创造的智慧结晶,这也正是物理课程教育的价值所在。(2)注重课程学习中的科学思维训练。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实验中,如何控制物块匀速滑动和测力计体现较为稳定的示数是该实验操作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即使不能形成科学且又巧妙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但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无疑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经历与体验过程。

3 渗透现代科技,突出课堂的技术文化

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交通运输方面的机械动力设备替代了原始的人力和畜力,不仅使人畜从繁重的体力付出中解放出来,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十九世纪电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社会生产力也由手工操作进入机械化时代,同时推动着各行业领域技术的发明与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的问世,不仅给人类创造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且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物理科学是推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领军科学,而物理正是为物理科学的发展提供知识原理和科学方法的课程。基于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认知的考虑,课程内容的设计多数是体现为早期的科学技术产品。如“温度计”,教材在重点介绍液体温度计外,还简要介绍了电阻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和比色温度计,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气体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等多种形式或用途的温度计。为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中就应渗透适当的介绍,这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发展对物理课程教学提出的应有的要求,同时也是突出课程技术文化的必要方面。

教学中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做法。(1)适当介绍与课题内容有关的且已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如学习《内燃机》课题,教学中就可以增加介绍有关现代家庭小汽车的常识性内容。2015年,国内销售量排前五名的品牌汽车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在此基础上再简要介绍每一种品牌汽车的技术与性能特点。小汽车是现代家庭已经普及的交通工具,渗透小汽车性能与技术的常识介绍,既能诱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又能为以后选择购买和使用小汽车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2)适当介绍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如学习《我们周围的材料》课题,教学中就可以简要介绍制造飞机所用材料经历“木材、蒙皮、金属丝、钢索→金属承力蒙皮→钛合金、不锈钢→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同时指出飞机结构用材方面,将形成“铝合金为主,钢用量尽可能减少,钛合金用量显著增加,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主承力结构上的全面应用”的新格局 [2 ],让学生对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简单常识性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同时孕育学生关注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或促进学生树立未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志向。

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内容必然会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能力,但如果只要注意选择其中适合他们难度的内容并且作为一种科普性内容加以介绍,那么就能使学生既能学好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又能了解一些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较好地领悟物理课程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性,而且还能在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科技生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构建课程文化,实质是注重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其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与关注社会发展”,其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材而扩张教材,用活教材但又不拔高要求,”其具体的构建形式则体现为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其目的是充实并丰富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学有兴趣并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唐见茂.航空航天材料发展现状及前景[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2).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
循规·创新·共享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路径探究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