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部队党内民主引领群众民主
2009-12-24周国卿
周国卿
[摘 要] 当前政治民主化是一种趋势,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下,党内民主对其他群众民主具有决定性影响。立足现有民主制度,探索党内民主引领群众民主建设的新形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党内民主 群众民主 基层部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基层是整个军队的根基所在,基层建设直接关乎军队整体建设的成败。党在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化程度对其他群众民主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政治民主化的趋势下,以军队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为起点,带动党外群众更广泛的民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层部队民主建设的原则
(一)基层民主必须是与现实结合的民主
民主的本质决定了基层民主应当是多数官兵参与的民主,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民主。一种观点认为基层官兵的民主权利有四项: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1]军队是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基层官兵的民主权利体现在日常的政治教育、训练、生活中,以及其它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中,官兵无时不刻不在参与军队内的政治生活,因此必须切身感受到应有的民主权利。
(二)基层民主必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我军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军队组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军队基层民主是与普通社会民众不同的民主,其特点是:党领导下的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受到一定限制的相对民主,适度的民主。[2]
(三)基层民主必须是法治基础上的民主
现代民主,不论是国家制度层面,还是政治生活层面,其基础和保障是宪法和法律,邓小平指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治。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治也是不行的”。在军队,三大条令、各项条例、法规就是保障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法律依据。官兵民主权利应当由法律意义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明确下来,增强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国家力行依法治国和民主法治,就是要从传统的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二、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引领群众民主建设的途径
在军内,相对于党内民主而言,党外的群众民主建设仍然比较薄弱,要实现广泛的民主,显然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党内,而是必然要经过从党内到党外群众的普及化过程,才能让更多的士兵个体分享民主权利。其中,我军党内民主应当充当模范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具体实现形式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民主形式。
(一)提高基层官兵民主素质
1.培育民主意识。民主不仅是制度,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信仰,必须建立在自觉自省的基础上,行动上体现为对政治生活的关心。从现实来看,不少青年战士缺乏社会经历,政治思想尚未成熟,民主意识淡化,民主素质不高。由此,培育基层青年战士的民主意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培育民主意识要立足军队基层这个实际。民主的主体是基层全体官兵,而非仅限于干部、党员群体,广大党外战士是基层的主体人群,是基层民主建设应当惠及的对象。
2.充实民主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扩大民主的实践范围,离不开坚实的民主理论。由于我国长期的非民主社会历史,民主建设薄弱,广大官兵较少接触系统的民主政治理论,基层战士有民主的愿望,就亟需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以此构建民主认知,形成民主意识,塑造民主习惯。充实民主知识应当由党专门组织教育活动,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培训。
3.实施正确引导。军队基层民主是受一定约束的民主,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民主,而不是绝对的直接民主,这是由我军的实际决定的。基层官兵民主知识和意识的不足容易导致思维混乱和行动盲目,因而对之实施政治引导和教育十分必要。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有利于部队的稳定和发展,政工干部要解释不同的民主模式,澄清官兵模糊认识,避免走向思维极端。
(二)立足现有民主制度,实现群众基本民主权利
1.落实好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以讨论、民主方式解决党组织内部矛盾。在目前呈现出新变化:摆表面现象多,触及问题实质少;表扬多,批评少;闻不到“火药味儿”,看不到较真劲儿。落实这一制度,关键是单位负责人要思想上重视,敢于带头做表率,把会议当机遇,改正自已帮助别人,避免行政职务影响到会场气氛。可以说,对待会议的主观态度和心理决定了民主恳谈的质量。
2.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在基层,军人委员会和共青团是两个重要的群众性组织,是发扬基层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在不少单位,三大民主、共青团功能弱化,单位领导存在认识误区,忽视民主,战士行使民主的机会被不经意间扼杀了。发挥好群众组织的作用,可以极大减少内部矛盾,极大调动战士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党员干部应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到战士的现实需要,更加人性化地思考,利用好现有的民主制度。
3.改进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监督是保障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我军基层的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已然存在,但通常只是作为参考依据,没有把考评结果公开化,考评的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到个人的利益,因而监督就缺乏威慑力。加强民主监督应把民主建设状况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与单位主官成长进步、奖励工资、单位荣誉等具体利益直接挂钩。
(三)探索新型民主形式,实现群众基本民主权利
1.试行党务军务公开制度,保障知情权。在某些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应保障其知情权,而不是变相掩盖,这是尊重官兵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有的单位已经采取了公开首长电话、公示、投诉检举电话等民主形式,是制度的进步。这种公开制度在地方早已有之,军队基层完全可以效仿。在官兵理性、民主要求渐强的情况下,适度的民主公开不仅不会影响稳定,反而会增强团员青年对党的忠诚度、支持度。
2.试行决策表决匿名制度,保障表决权。部队基层民主投票多在上级干部监督下进行,投票人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尤其是党委会或支委会表决也是面对面,容易顾及情面而影响集体决策质量。探索能够掩盖投票人真实身份的表决方式或是一种解决途径,如电子辅助投票系统,有助于表决人不受影响地行使表决权,有利于获得投票人真实的立场和态度,提高党委会、支委会决策质量,匿名表决某种程度上符合我国国情。
3.试行民选连队班长制度,保障选举权。目前我军实行从上到下组织任命各级干部,直至基层连队班长。地方政府在村镇一级试行民选干部,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军队可以采取更加谨慎的方式,在班长一级尝试战士选举和上级批准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发扬群众民主的一种突破。班长是干部联系战士的桥梁,是战士的最直接管理者,与战士生活密切相关。战士有权参与民主选择自己的班长,这样容易形成顺畅的内部关系,更有利于内部和谐。
4.创新民主表达渠道制度,保障话语权。现代军营应有更多的渠道来反映基层群众的民声。在军网快速普及的条件下,通过网络上下互动,既扩大了民主范围又开辟了民主渠道。基层官兵有权发表意见建议,也有权检举申诉,应当鼓励他们说出来,并给予负责任的限期答复,基层干部应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民主这个资源。
(四)各级主官应当以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层各级主官既在党内担负着领导职务,同时又是所在单位的行政首长,这种双重领导身份决定了其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民主意识不仅影响党员群体,还会影响整个组织,因此个人应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觉悟。
1.各级主官应以身作则,有所作为。在推进党内民主扩大化进程中,领导者必须发挥其职务本身应有的领导和示范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主官应以身作则,把党内好的作风、做法从党内推广到其他青年战士,尊重并保障所属官兵的基本民主权利,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排除过度的担心,敢于让合理合法的民主要求活跃起来。善于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开展民主活动,拓宽民主空间,广开民主渠道,在责权范围内有所作为。
2.各级主官应警钟长鸣,有所不为。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则绝对地导致腐败。权力同样可能践踏民主,中国历史长期影响使得专制有余而民主不足,党领导军队的体制,使得党内的思想观念、政治行为必然影响到整个军队。苏联解体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极端民主化和践踏民主都是要不得的。民主在中国语境下是把双刃剑,既不能害怕而压制,又不能放任而不管。从基层来看,各级主官不应因手中的权力而存在家长制作风,无视官兵个体的民主权利,也不应因担心局面失控而随意压制民主,应当严守纪律,胆大心细。
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基层各级党员干部是一级组织的一员,需要依附组织而发挥作用,民主法治是我国的弱项,需要补课。要让民主从党内走向群众,惠及更多基层官兵,领导者理应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应回避对领导者实施各种激励措施,也必须有一定的处罚办法,适度的推力是必要的,毕竟我们希望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而相应的惩处有助于维护更广泛群众的民主权益。物质奖励原则在今天应与精神奖励原则一并运用。○
注 释:
[1]65411部队政治部.努力维护好基层官兵的基本权益[J].政工导刊,2002(11).
[2]崔国才,路红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民主问题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
参考文献:
1.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总政治部组织部.民主集中制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3.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