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
2015-11-27王洪树虞崇胜
王洪树 虞崇胜
〔摘要〕 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日益成为新时期参政党科学化建设和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以保障参政党成员当家作主为政治诉求的民主建设过程,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以现代民主的基本要素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围绕参与、竞争和权利保障而进行的一系列党内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过程;以政党内部所涉主要事由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内部立法民主、治理民主、监督民主和人事民主的制度健全和实践推进过程;以民主参与形式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一个完善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追求和扩大党内共识民主的过程;以政党功能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既是一个民主机制建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功能在相关机制规范下的开展过程。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目的是因应时代变化而主动进行的政党体制调适,以塑造21世纪具有崭新面貌与政治活力的社会主义参政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参政党建设;党内民主;政党政治;政治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4-0067-05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将八个民主党派首次在政治上清晰地界定为“参政党”。2013年春,习近平将之进一步明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政治界定的转换,给参政党建设提出了尖锐的多维挑战,也释放出宽广的政治成长空间。这就要求各参政党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自我建设的重要政治意涵,增强时代紧迫感和政治责任感。对于参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明确给予了政治支持。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也要求各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2〕在参政党建设的众多任务中,党内民主建设居于重要地位,它是新时期参政党强化政党民主意识和发挥政党民主功能的重要途径。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正在成为参政党科学化建设、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内容。〔3〕但是,国内政治学界对参政党党内民主及其建设的学理性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且比较零散。这造成了理论上的莫衷一是。参政党党内民主学理剖析的薄弱与混乱,不仅可能无法澄清理性认知,而且可能使参政党犯政治幼稚病,误导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方向、内容和进度。
一、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界定
参政党党内民主是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概念。如果核心概念不明确,那么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势必出现逻辑不清、层次不明和内容破碎等问题。以参政党党内民主认知为线索探讨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
从权力归属的角度看,参政党党内民主是指参政党内部一切权力属于所有政党成员。因为,民主最为根本的含义就是指“‘人民的权力,权力属于人民”。〔4〕当把民主置于一个政党范围考察时,党内民主只能是上述界定。那么以此界定为视角,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政治创制与政治活动保障所有政党成员在参政党内部当家作主,能够对党内的重大决策享有实际的裁决权力、质询监督权力和责任追究权力等。
从权利保障的角度看,参政党党内民主可以借鉴执政党党内民主的界定。〔5〕它是指参政党成员在党的日常政治生活中,平等、真实地享有党章所规定的各项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各项事务的权利。以此界定为核心,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在普及党章有关权利与义务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制度创制和政治活动确保政党成员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党章所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建议权、批评权和监督权等。
从政治层次来看,参政党党内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中的次级民主或微观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民主“是大范围的宏观民主,而以团体和工厂为中心的民主是小范围的微观民主。也就是说,政治民主——从这一概念2500年来一直得到公认的意义上说——是主导的统领性民主,其他民主则必然是次级民主。”〔6〕参政党是中国社会当中处于参政议政地位的政党组织。相较于国家民主和执政党民主而言,参政党党内民主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体指导下,以执政党党内民主为范式而发展起来的次级民主。所以,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要以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为榜样,在参政党这个微观政治团体内部摸索民主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从理想状态来看,参政党党内民主不仅指它是个什么样子的经验描述问题,也是一个理想应然问题。换言之,参政党党内民主不仅要真实地呈现参政党内部的民主现状,而且更要引导参政党内部民主的未来发展。因为,“民主不但有描述和指谓的功能,它也有规范和劝导的功能。”〔7〕所以,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在直面参政党党内民主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理想民主状态的一个政治建构过程。历史上,民主发展通常是“通过民主过程,在民主程序中确定的。”〔8〕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以保障参政党成员当家作主为政治目标,多维多层地开展制度创制和活动创新,使政党成员平等参与政党事务管理活动,发展充满政治活力且健康有序的政党民主的政治过程。
二、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
上述对于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界定是一种纵向的分析。如果对它进行横切面的解剖,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多维了解。
以现代民主的基本要素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围绕参与、竞争和权利保障而进行的一系列党内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过程。因为,“现代民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参与、竞争和权利保障”。〔9〕这些基本要素在政党内部权力运作中的精神渗透和程序规范,是任何政党进行内部民主建设时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开展平等参与、公平竞争、权利保障、权利救济制度的建设与民主实践活动。
以政党内部所涉主要事由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内部立法民主、治理民主、监督民主和人事民主的制度健全和实践推进过程。①立法民主,是参政党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内容,它涉及党内政治架构的确立和基本规则的制定。因此,党内立法民主建设就是党内政治架构和基本规则的民主制定和权威确立过程。治理民主,是参政党内部行政民主化的集中表现,是民主在党内日常事务管理中的过程性展现;治理民主建设就是要保障政党成员过程性的平等参与党内日常事务管理活动。监督民主,是参政党内部权力监督民主化的集中表现,民主精神要贯穿监督的所有环节;监督民主建设就是在充分保障党内成员作为权力主人的监督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民主监督体系和开展多维多元的民主监督活动。人事民主,是党内民主的主体性保障;能否选出群众基础好、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民主管理能力强的各级党务干部,是参政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事民主建设就是要在成员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完善党内选举竞争制度,开展选举竞争活动。
以民主参与形式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一个完善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追求和扩大党内共识民主的过程。协商和选举是参政党内部民主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前者追求理性共识,后者追求票决共识。它们的有效开展和协调互动,将使参政党各项决策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合法性,也将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完善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建立健全它们的互动协调民主机制、促进共识民主在党内的多维开展,就成为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政党功能为依据,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既是一个民主机制建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功能在相关机制规范下的展开过程。一方面,它要建立健全吸纳整合、表达沟通、选贤任能、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党内机制;另一方面,它在这些机制的规范下积极开展履行上述职能的相关政治活动。其中,吸纳鉴别群众意见并对之进行整合提炼的民主机制的建立健全与相关活动的开展,是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政党其他功能的有效发挥都是建立在吸纳众意的民主整合机制健全且有效运行的基础上的。表达沟通民主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相关活动开展,事关参政党内部政治信息的上传下达、协调各方、团结和谐;它是参政党内部民主建设的核心环节。选贤任能民主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相关活动开展,事关参政党内部权力结构开放、权力竞争民主有序、权力更替平稳进行等重大问题,是参政党内部民主建设的关键所在。民主监督,更多地是指参政党内部的权力监督;与之相关的民主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参政党内部的政治实现,是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力保障。参政议政的政党内部承接机制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各参政党有效分享国家权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它是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诉求。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诸多环节,最终都是为建立有效参政议政机制服务的;因为,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核心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三、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目的
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使命光荣、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政治工程。该政治工程相关建设内容的展开,将激活体制内的存量民主,内在地塑造21世纪面貌全新、功能强化、活力十足的社会主义民主型参政党,外在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建设民主型参政党
参政党(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体制中的存量民主元素。社会的功能界别分化、公共参与激增和民主吸纳整合,呼唤着参政党民主功能的再度发挥。因此,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是参政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行政党体制和执政党释放的政治空间而进行的自我民主激活、民主改造和民主创新过程。它的核心使命和直接目的就是在参政党党内推进民主,建设民主型参政党。
民主型参政党,要求参政党以民主为政党生命力的源泉。一方面,它要充分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保障成员权利的充分实现和成员义务的公平分担,最终营造一个每个成员尊严受到保护、诉求得到回应、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政党家园。因为,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10〕,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各自的力量。如果这样,那么在物质诱惑力大而且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今社会中,每个参政党成员在政党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自我的政治存在价值和找到自我的政治归属。参政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将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定力。
另一方面,民主型参政党要形成渠道多元、程序健全、参与充分的内部吸纳整合、表达传递、沟通协调、监督制衡、参政议政的民主机制。相关机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行,将促使民主型参政党广泛聚合不同社会功能界别群体日趋分散的公共诉求。参政党对众意提炼整合后向执政党或相关国家机构进行民主传递,促进公共决策更具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而体制化地有效维护各参政党所代表的特定社会界别或群体的利益。
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展开,最终将激活中国政党政治中的存量民主因素,使各民主党派建设成为具有坚定的民主信仰、稳固的社会阶层或群体基础、高度的党内民主、较强的议政参政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型参政党。
(二)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之间接目的是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内容完善和功能发挥,事关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进程。因为,在追逐政治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政党建设现代国家是必然的路径,政党主导国家建设是必然的选择。”〔11〕而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能够以铸就民主型参政党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首先,民主型参政党的铸就,能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更具开放性。现代民主政治背景下,政党制度开放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党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经开始演变成为一个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12〕民主型参政党将以其独特的社会基础、民主活力促使现行政党制度更具开放性。因为,独特的社会基础使民主型参政党成为民意汇集和表达的独特民主渠道,执政党如果想在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基础上开展治国理政,就必须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民意吸纳和传递功能。旺盛的民主活力,将使民主型参政党内部协调合作具有高度的政治凝聚力,进而使之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执政党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必须适度开放权力结构和分享权力资源,使各参政党成为体制内的合法性源泉和政权支撑力量之一。
其次,民主型参政党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政治功能的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在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被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与维护稳定。剖析这些价值与功能, 民主精神贯穿其中。“政治参与是发扬民主的直接体现,利益表达是实现民主的有效载体,社会整合是实现民主的有序推进,民主监督是发扬民主的根本要求,维护稳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保障。”〔13〕中国参政党内部民主的建立健全,将使之充分发挥上述政党功能:吸纳和规范特定社会功能界别群体的政治参与,民主整合各种不同群体意见,提炼众意为正式的政治提案或相关建议案传递给执政党或其他国家机构,以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多元协调的手段监督执政党和政府对相关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多元民主渠道消融特定社会功能界别群体内部的矛盾和特定功能界别群体参与公权力时遇到的梗阻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民主型参政党政党功能的有效发挥,将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推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渐进发展。
最后,民主型参政党的形成,有助于建构能力更加匹配、政党关系更加和谐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参政党和执政党,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的两方。任何一方的政治衰落,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政治衰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参政党功能的弱化最终导致执政党“耳目不明,鼻子不通”,使中国进入全面的政治衰退期,刚刚初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逐渐丧失了它的民主意涵。〔14〕汲取历史教训和回应时代挑战,民主型参政党的形成将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内部主体的能力更加匹配。相对弱势一方的参政党,将会因为内部民主体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行而充分发挥它们的政党功能,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这将使执政党在广开言路和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平稳健康发展。此外,民主型参政党的产生将促成更加和谐的中国政党生态环境。如果执政党党内民主机制相对成熟,而参政党党内民主机制发育不全,这对构建和谐的政党生态必将产生消极影响。〔15〕然而,随着参政党内部民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参政党在遵守基本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也将日趋真实有效;执政党对参政党的民主监督或政治指导,也将在多元的参政党民主渠道中获得积极有效的政治回应。执政党和参政党各安其分、各尽其职、相互依赖、通力合作,将形成和谐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生态。
(三)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终极目的是通过完善和优化中国政党制度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言:在中国,一个政党制度是否优越,是否能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效果着眼。为此,他提出了四个评判标准:“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6〕据此分析,民主型参政党的形成将在四个方面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一,民主型参政党能够汇集人才建言献策,夯实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参政党成员大都是各功能界别群体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或其他精英群体。党内民主形式的丰富和渠道的畅通,不仅能够充分汇集各成员的智慧,向执政党和政府提供富有见地的治国理政建议,而且能够更好地宣传普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改善政策绩效。这将有助于提高各级政权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治理效能。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有序参与与政权合法性和治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越来越难以解脱的联系。”〔17〕政权合法性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不仅会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且能够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夯实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所以,任何优质的民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优质民主的关键”。〔18〕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优质民主生成的政治桥梁。
第二,民主型参政党能够促进人民民主和树立良好的中国民主政治形象。参政党内部民主建设的多维开展和有效运行,不仅将彻底改变“民主党派不民主”的刻板印象,重塑新时期参政党良好的民主政治形象,使参政党赢得更多社会人士的政治认可和支持;而且,它还将以民主型参政党的角色与功能完善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使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这无疑将有助于改善世界对中国的民主观感,树立中国良好的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形象,提升中国政治文化软实力。
第三,民主型参政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政治发展的政绩合法性困境,保障社会团结和政治稳定。所谓“政绩合法性困境”,即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严重依赖于经济发展的绩效,合法性来源单一且不可持续。为了破解“政绩合法性困境”,就要求将中国政治合法性结构从以经济绩效合法性为主逐渐转向以公共理性合法性为主。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是加剧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公共理性合法性的产生和巩固,则来源于民众广泛参与各项公共决策。民主型参政党的形成,就有助于引导所属群体更加理性、有序、高效地参与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不仅将扩大公共决策的群众参与度,提升群众参与效果,而且能够改善公共决策质量和提升公共决策的治理绩效。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极有可能带来民众对公共政策执行的高度政治配合。因参与增加而产生的政治决策成本将会因为公共政策执行成本下降而得到较好的弥补,从而提升政治运作的整体绩效。所以,参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在现代化中期摆脱“政绩合法性困境”,建设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合法性结构;而民主型参政党的有效参政议政,也将在政治民主与国家善治之间构筑巧妙的政治平衡——即在民众参政效能、公共决策合法性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寻找到中国政治良性发展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第四,民主型参政党能够丰富中国政治的民意表达渠道,促进多元社会阶层利益的公共维护。随着经济发展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物质匮乏问题,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追求就会逐渐超越物质欲望而成为个体的行为动力。为了维护利益、彰显存在、寻求尊严,大众政治参与剧增势必将会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要面对的一个长期性政治挑战。如果现行体制不进行民主化的改造,就会导致整个正式体制因认同度下降而陷入政治衰退。而参政党的民主化改造,就是中国政党体制通过激活内部存量民主因时而变的一种“不变形式变内容”的自我政治调适。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中国当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参与性危机。因为,民主型参政党,将能拓宽社会功能界别群体的参政渠道、丰富参政形式、提高参政效能,引导他们在正式体制内寻求利益的公共维护、诉求的公共表达、政治存在的公共彰显、意义价值的公共保障。总之,民主型参政党对多党合作制度结构要素和配置功能的适度政治改良,不仅将使多党合作制度在新时期释放出更为强大的合法化能力,而且也将催生更加柔性的边缘性民意吸纳与政治整合体制,减轻公共参与剧增对核心政治制度的冲击。
结语
古人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19〕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直面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环境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度变迁、公众政治参与日益激增而做出的主动性政党体制调适,是力图通过对内部政治沟通渠道的民主化改造消融时代性政治挑战的战略举措,是对政党政治中存量民主的现代激活。对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政治定位、学理内涵、内容要素和政治目的的深入探索,既有助于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正确、深入、系统和有效的开展,也必将有助于中国政党制度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在自觉调适中实现政治进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3-02-18.
〔2〕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4-02-18.
〔3〕王洪树.新时期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具有独特价值〔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4).
〔4〕〔6〕〔7〕〔8〕〔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9,20,21,20.
〔5〕〔10〕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界定〔M〕//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78,79.
〔9〕肖滨.支撑政党文明的四根支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现代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36.
〔12〕〔18〕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67,82.
〔13〕曲宏明,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与功能开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4〕王洪树,席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分析〔J〕.求实,2009(4).
〔15〕汤序俭.略论民主党派的党内民主建设〔J〕.前进论坛,2010(3).
〔16〕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71.
〔17〕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19〕〔汉〕桓宽.忧边第十二篇〔M〕//盐铁论:卷二.
(责任编辑:周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