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统战:1956—1966年党对工商业者的改造策略

2009-12-24刘立振

党史文苑 2009年22期
关键词:教育

刘立振

[摘 要] 工商界政治学校是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思想改造的场所。工商界政治学校的设立是党改造工商业者的关键环节。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尚未完成之际,就筹建政治学校开始了对工商业者的思想改造工作。后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政治学校逐步演变并日趋正规化,其教育与统战的功能逐渐突出。今天,由此演变而来的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继续发挥其教育与统战的职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 教育 统战 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分析,党逐步形成了对中国资本主义较为成熟的政策,即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同时还有了对企业和工商业者进行“双重改造”的设想。出于战略需要,对作为资本主义“物”的载体——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载体——工商业者的改造,在时间顺序上有先有后。现实历史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大战略的需要,企业的改造走到了前面,提早完成了,而对人的改造则是在企业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1956年初才真正地被推到历史的前台。为此,在江苏省,1956年9月由工商联、民建会牵头联合创办了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并以此为基地对工商业者进行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以从思想上“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进而达到改造其世界观的目的。本文以江苏省档案馆为依托,对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创办情况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建国后尤其是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业者的状况以及党对资改造的历史实践。

一、工商界政治学校成立前的情况及中央政策的明确

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并不是在1956年初中央正式发出指示、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之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各地为了配合企业的合营改造,已先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对工商业者进行思想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骨干分子,促进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掀起以后,广大工商业者切实感到已被推到了改造的前台,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政策非常关心,于是纷纷要求学习,态度积极诚恳。如常熟市在学习全联执委会有关文件时,自动报名参加的很多;苏州市在学习中不少组出席率经常保持百分之百,全市平均出勤率在95%以上[1]。同时,对党和政府来说,在企业合营工作基本完成之际,也需要加强对人的改造工作,以此深化对企业的改造,从而达到双重改造的目的。

而现实的情况是:学习的业余性、短期性、临时性较多,形式庞杂、教材不一致;部分工商业者对学习认识不足;民建会、工商联和专业公司配合不够;原有学习组织和内容已不适应客观要求。此外,由于对学员要求较高,如政治和经济代表性强、文化水平高等,以致受教育面不广[2]。这就要求党必须出台新的政策,针对工商业者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问题,制定切实规划,以解决现实政治学习落后于形势发展的状况。

1956年初,党以决议和文件的形式对工商业者的政治学习与教育做了专门规定。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要求:“在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教育的方法,组织资本家的学习。”“要把资本家的学习组织扩大到一切大中小城市和一切行业。学习的课程要包括时事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等项目。”“党的统一战线部门和宣传部门要负责管理这项教育工作。充分地利用和帮助工商联合会和民主建国会这一类资产阶级的团体去组织资本家学习。[3]

1956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即“七年方针”)。“七年方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作了具体分析和规定。针对工商业者学习的教育,该方针指出,今后“要求我们把教育工作当作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中心工作”,要“有计划地帮助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政治和理论的学习”,“用反复教育的方法,帮助人们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逐步做到同他们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相适应”,进而使他们从思想上初步地实现“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变革;同时还要求“设立学习委员会”,并“充分运用和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工商业联合会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来共同组织学习。[4]

与此同时,党还明确了工商联和政协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的职能。1956年12月,中央统战部在《关于继续发挥工商业联合会的作用的意见》中指出,“今后工商联的基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同时,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规定,政协要“推动和组织民主人士和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学习和自我改造、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学习”。[6]中央批准了这两个文件,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的负责机构就由此确定。

后来,民建会中有人认为全行业合营以后,工商业者只有积极面,没有消极面了,工商界的两面性没有了,如“资本家已经改造得和工人差不多了,用不着再改造了”[7]等。这就引起了一段关于工商业者性质问题的讨论。对此,毛泽东指出,工商业者要“经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某些旧观点”,争取“同工人群众和公方代表有了更多的共同的语言”[8]。显然,他认为工商业者是需要进行学习、改造的。后来在修改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毛泽东指出:“在讲社会主义改造的地方都加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等字为宜,以区别人的改造尚未完成。”[9]

这样,在全行业合营基本完成之际,党中央形成了明确的对工商业者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政策,还根据形势对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以加强对工商业者政治学习的领导。

二、教育与改造: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创办

“七年方针”批准后,在党的建议下,全国政协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并在1956年3月27日发出《关于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适应……工商业者对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要求,本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应当组织……工商业者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学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办短期讲习班、政治学校等[10]。4月26日,全国工商联根据这一决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决定,在政协地方委员会领导下,与中国民主建国会、专业局、专业公司、合作社、妇联、青联及有关单位进行具体协商,确定分工合作办法采取各种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11]。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政策、总结以往经验,1956年5月,民建江苏工委、江苏省工商联联合召开了政治学习座谈会。会议认为,“民建会和工商联今后应该把宣教工作提到头等重要的地位”;会议着重讨论了关于组织工商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要求,以及工商界的状况等问题,认为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就是贯彻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方针政策的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帮助工商业者去旧生新,去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逐步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工商界也在迫切要求进步,要求学习,以适应新的环境”。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教学提纲、教师问题、时间问题以及学员对象问题等。[12]这样,在政治学校成立前,江苏省就有所认识和准备,为随后政治学校的创办准备了条件。

到了1956年下半年,无论是党的政策、全国政协和工商联的决定、工商业者的要求,还是先期实践与经验的总结,都使得举办工商界政治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1956年9月,根据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1次会议的决议,民建江苏工委、江苏省工商联联合发出《关于联合举办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决定》,“分期分批地组织本省各市、县工商界人士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离职学习,为各地工商界组织学习培养骨干,扩大进步核心分子队伍,以求在思想上实现‘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变革”。同时,还明确了学员对象、校委会构成与职能、学习内容、教学方针以及经费等内容。[13]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1956年10月11日开学,招收学员135人(暂不招女学员),实际学员共有132人,到1963年底共举办13期,参加学习的工商界人士有1678人[14],随后又举办了5期,1965年9月举办了第十八期[15],后来因“文革”开始被迫停办。

从前两期的情况来看,第一、二期共招收学员279名,由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末期,当时认为工商业者的两面性还严重存在着,因此组织他们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党的八大决议等[16]。通过学习,多数学员加深了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劳动创造财富、社会发展规律、和平改造的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的目的和必要性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思想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7]此外,在省政治学校之外,为了使工商业者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还由省、专区、市举办政治讲习班。江苏全省共举办讲习班18个(省1个、专区6个、市11个),在两年内组织合营企业中的私方人员及其代理人学习共30000人,其中调省学习1600人,专区9200人,市19200人。[18]

按规定,政治学校主要是对工商业者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场所,从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举办情况来看,经过政治学习,工商业者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习惯于国家所设定的工人阶级话语,逐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并逐步“工人阶级化”,政治学校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三、教育与统战:政治学校的规范化

以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为了实现“变落后的农业国为新进的工业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的力量”。因此,对于工商业者,党“必须继续加强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把他们在生产上、经营上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祖国”。[19]1957年下半年以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的各项政策。

受此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政治学校的工作重心及职能发生了微妙变化,即形势教育多于世界观教育,统战意味多于思想改造,把世界观教育和思想改造寓于形势教育和统战工作之中。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明显表现为形势教育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以前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简史、过渡时期总任务、社会主义经营管理基础知识、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时事政策等,所使用的教材也多是包含这些内容的《工商界政治常识读本》。[20]1960年代以后,学习内容主要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改造世界观。如1962年学习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公报、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毛泽东著作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关文章和社论;南京、无锡等政治学校也多以形势和政策教育占主要部分[21]。1963年4月开学的江苏省政治学校第12期指出,“本期教学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中心,密切结合当前形势,深入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和有关的时事政策文件……提高认识,加强自我改造,进一步接受党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根据教学计划,学习时间为三个半月,其中国内外形势教育占去八周时间;在学员携带的文件中也多是关于中苏论战、中印边界及国内农业方面的。[22]1965年12月关于江苏省各地政治学校情况的汇报中,学习内容多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国际形势教育[23]。

其次,在学员对象选择上突出了统战意味,注重社会代表性和统战效果。以前学员对象是市工商联委员、县工商联正副主委及委员、市属区正副主委及常委、2万人口以上城镇工商联正副主委及同业公会正副主委、民建市委委员、民建省工委会直属支部委员及直属小组正副组长等[24]。在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132名学员中,绝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不雇佣职工的小业主有18人[25]。1960年代以后,学员对象多是政治上有安排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商界骨干、统战对象,如1963年4月的第12期江苏省政治学校对工商界学员的要求是“省市工商联执委;县工商联常委等”;1963年9月的第13期江苏省政治学校也要求学员是“统战对象、有培养前途、能起到骨干作用的”[26]。

从历史上看,这一微妙变化是同形势和党的政策分不开的,一方面,形势变化需要党不断对工商业者进行形势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党和党外人士的关系有些紧张,为此需要调整统战政策,以改善关系,缓和矛盾,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工作。

这两个微妙变化正反映了同时也促进了政治学校的逐步规范化进程。这一进程大致有以下步骤组成:

第一是定校名。江苏省政治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9月举办的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和10月举办的工商界政治学校,至1958年5月两校机构合并称江苏省各界人士、工商界政治学校[27],或简称江苏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到1962年12月经江苏省政协批准将“江苏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政治学校”[28]。学校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学校职能、工作重点、培训对象及性质以及党对政治学校的教育培训要求、对统战对象态度与政策的微妙变化。可以说,这是政治学校规范化的关键步骤。

第二是定编制。据1962年10月的资料显示,江苏全省共有22所党外人士政治学校,其中由省举办1所,由南京、无锡、徐州等市举办8所,由扬州、南通专区举办2所,由吴县、常熟、江阴等县举办11所,全省政治学校共有工作人员192名[29]。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统战部门决定裁撤县办政校,集中办好各专区和市的政治学校。1962年10月,江苏省统战部决定,全省各级政治学校从现有22所调整为12所,即省、南京、无锡、常州、连云港和盐城地区6所,苏州专区与苏州市、南通专区与南通市、扬州专区与扬州市、镇江专区与镇江市、淮阴专区与淮阴市、徐州专区与徐州市合办6所;其余有关县和泰州市今后不再继续举办;不办政治学校的县、市,对代表性人物可送专区政治学校学习。在人员编制上,规定:省20人,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各18人,扬州徐州各17人,南通16人,常州淮阴各12人,盐城8人,连云港6人,合计180人,比调整前人员减少12人。人员工薪由省财政厅从对资改造教育专款内开支,专市政校经费由省直接管理,专款专用[30]。

第三是定职能。起初,政治学校的举办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工商业者对学习政治理论的迫切要求,采取集中短期轮训方式,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理论学习[31]。这时政治学校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是应急性的、临时性的,类似于政治讲习班。后来,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有了明确,尤其是改为“江苏省政治学校”之后,在注重教育、改造的同时强调了“服务”,如在更改校名的请示报告中陈述理由时说,“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学员主要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达到逐步改造世界观,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意志和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能力的目的”。[32]在1963年2月颁布的《江苏省各地政治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工作条例》中指出,“政治学校是组织统战对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学校”,其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对各界人士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组织他们有重点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毛主席的著作为中心,密切结合时事政策,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世界观,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意志,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能力”。[33]这就比较全面地点出了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后来,政治学校逐渐演变为党外干部的重要培训机构[34]。

当然,政治学校改造人的功能并没有变化,如政治学校是“改造场所”,是“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阵地”,甚至依然被看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35],为阶级斗争服务。

可见,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从教育、改造为主,转变到继续进行教育、改造,增加了统战因素,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容,这也是政治学校规范化的结果与表现。

四、小结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举办对于最终实现党的“双重改造”战略,扩大并强化统战工作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举办历程中,党、工商业者是政治学校和思想教育所涉及的两大主角。对于党来说,这是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平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一直为党所重视,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举办了工商界政治学校及各类讲习班,同时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人事安排,加强了统战工作,并把对教育、改造与统战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看来,这种教育工作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建设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党进行社会整合的历史实践和成功案例。此外,政治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当前开展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与统战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工商业者来说,在阶级政治的宏大叙事下,工商业者的资本家身份和曾经有过的剥削历史,毫无疑问受到了特别关注,但是工商业者如何在这样一种政治影响下,逐步融入当时社会的整体秩序,如何处理个人、阶级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张力,并在这种互动交往中,跟上时代步伐,只有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接受教育,并改造自己,向党靠拢,向社会主义靠拢,向工人阶级看齐,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以及后来的江苏省政治学校,乃至今天由政治学校演变而来的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为过去的原工商业者和今天的党外人士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场所,并促使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工商联、民建会是具体负责工商界政治学校开办工作的,它是联系党和广大工商业者的纽带,通过这次范围较广时间持久的政治学校举办工作,工商联、民建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更好地发挥了工商业者的“家”和“学校”的作用,巩固了自己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12]《民建省工委、省工商联联合召开廿七个市、县工商界政治学习座谈会的通知名单、小结(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永久-36。

[2]《工商界政治学校汇报座谈会有关文件(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91。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56、159、160页。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06-209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42、545页。

[7][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2、383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2页。

[10][27]《一、二、三期情况报告(1958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2。

[11]《关于组织工商业者学习的通知和有关材料(1957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139。

[13][24][31]《省民建、工商联举办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决定方案简则教学计划和组织名单等有关文件》,江苏省档案馆3037-长期-33。

[14][16][20]《七年工作基本总结和近年来教学工作的初步检查(1964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3。

[15][23]《本部抽调省政校第17、18期学员的通知,政校学习计划及各政校学习计划工作总结(1965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短期-466。

[17][25]《举办省工商界政治学校有关文件卷(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94。

[18]《工商界政治学校经费预算及负担办法(草案)(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82。

[1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2、350页。

[21]《全省工商界参加脱产学习的情况汇报(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永久-91。

[22]《关于组织民主人士参加中央华东社会主义学院及本省政校学习的通知名单来往文书(1964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短期-422。

[26][33]《关于全省第三次政治学校工作会议材料(1963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7。

[28][32]《关于更改校名的请示与省政协的批复(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长期-3。

[29][30]《本部向省委、省编委关于全省统战机构配备问题的请示报告及批复(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永久-108。

[34]《学苑撷英咨政建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0周年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35]《关于要求增加编制问题的请示(1965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短期-3。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