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民社会视角下参与型电子政府模式研究

2009-12-11刘邦凡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8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公共事务模式

苏 晔 刘邦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市民社会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民主社会生活,鼓励社会组织参加公共事务,要求电子政府突破传统政府中心模式,在角色、功能、结构、机制等方面渗入更多公平、民主、参与等因素,由此最终转变为参与型模式。

关键词:市民社会 参与型电子政府 公共事务 模式

市民社会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的民主社会生活,鼓励社会组织参加公共事务,对传统型电子政府提出了体制上的转变要求。参与型电子政府的构建,在角色、功能、结构、机制等方面渗入更多公平、民主、参与等机制,成为未来电子政府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市民社会的政府机制理论诠释

现代社会中公民价值的提升,民主政治生活的完善,促使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日臻成熟。“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都是对同一英文civil society的不同译法,“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有些学者认为在中文语境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具有明晰的私人产权及其利益并以契约关系相联结的,具有民主精神、法制意识和个体性、世俗性、多元性等文化品格的人群共同体”。这类“人群共同体”在社会结构体系中享有独特的地位价值和功能使命。葛兰西和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观,将社会分成三部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另一个部分,体现文化意义和生活世界,它被看作是文化或生活社会的象征。市民社会隶属于社会三分法体系,是单个公民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构成形式,可以把它当作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的存在转变了政府机制。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下,社会主体仅仅是政府和企业,公民是以个别的、分散的方式同政府和企业发生联系。虽然存在各种非营利性组织,但其重要性并不足以达到构成社会组成部分的地位。政府是政治权力的核心,与经济社会的主体分离,担当着管理和驾驭整个社会的政治责任。市民社会观将社会分成三元结构,市民社会独立于政治和经济之外,成为第三种力量在社会结构体系内占有相当的权力地位。它对公共事务的反馈能力并不亚于政治社会与经济社会促成的后果。现代社会中公民以集体的、整合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种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实行参政议政,其呼声和高效引起政府组织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更多关注。市民社会的这种潜在能力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减,从治理角度看,政府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权力行使者,而是让位于权力中心,与经济利益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一道共同参与权力的行使。市民社会使政府在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方面发生了嬗变,政府管理创新宗旨由管理、监控转变为民主和参与,政府机制多方面受到影响。

参与型电子政府模式构建

为满足市民社会的需求,应将电子政府模式结构、功能由政府主导逐级向电子参与(e-Engagement)转变,建立一种新型的参与型电子政府。它能够打破传统的政府权威模式,体现公平、民主和参与精神。

(一)与传统电子政府的区别

传统电子政府构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以政府为核心,注重技术的运用、效率的提高,其他一切组织和个人围绕政府活动,是一种权力单向的电子政府,提供的“双向互动”机制仅仅是网络把政府事务处理变得标准化。参与型电子政府凭借社会三元结构,以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为核心,政府与其他经济利益和非利益组织平行居于次要地位,政府角色转变为参与和协作,注重政治民主的发挥和公众的参与程度,权力流向是多元的、互动的、网状的。传统型政府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掌握公共权力,即使为公众提供的服务,也是以控制者的姿态保持着对公共事务允许或禁止的权限。参与型政府将行政权力分散到社会中去,仅负责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便利或参与其中,其行政权力有很大的削弱(见表1)。

(二)参与型电子政府模式的主要构成

建立新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适用于三元(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承认市民社会的存在。但参与型电子政府并不是将电子政府与单个公众交流简单地转变为与集体公民组织交流的形式,而是打破工业时代的僵化、死板的思维方式,将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民组织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公共管理社会网络系统。公众组织形成市民社会,发挥管理协商、参政议政的作用。

主体突破了传统型视政府为核心的瓶颈,不再是政府提供Gto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toB(Government to Business),GtoC(Government to Citizen)的单一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而是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权力主体,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共同构成行为主体,协同合作,一起参与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的管理和监督,形成各类组织多元并存的新型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中,参与型电子政府使电子治理(e-Governance)在虚拟平台上实现了GtoP(Government to Public Affairs),BtoP(Business to Public Affairs),CtoP(Civil Society to Public Affairs)三种基本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公民(citizen)不再以单个身份同政府采取GtoC的方式交流,而是整合成民间组织形成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对公共事务进行CtoP式的参与管理。政府虽然仍掌握着对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但其地位上与多元社会组织平等,成为与社会利益团体和非营利组织并列于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员。

民主政府的理念选择,使参与型电子政府不再强调的管理与服务,而是突出协商、合作和参与。政府摒弃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优势身份,转变为决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普通参与者,与其他社会组织协作共同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这样突破了传统政府管理途径的“国家中心论”,但又不是过分夸大市民社会作用而走向市民社会途径的“社会中心论”。电子政府的参与目的力求尽可能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使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重组与分配,达到社会-政治组织及其活动方式的优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认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形成集体行动而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成功管理。实现公与私的结合、利益与非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

参与型的互动机制体现民主化和多元化趋向。突破了传统“一站式”电子政府的简易双向功能,主要采用公共参与和数字化民主的多元治理,通过电子投票、电子会议、网络社区等多元互动的方式实现全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市民社会的作用在参与型电子政府中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诸如一些在线意见组、公开在线协商等类似的系统,方便了公众要求和意见的汇集、搜集工作。政府的权力来源由层级、地位转变为知识和信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网状信息交流渠道,使社会公众和多元组织能够利用ICT共享信息、协商决策。

参与型电子政府,实现了公共权力由政府向社会的回归,表达了市民社会所要求的相应的民主、公平、参与等政治意涵。这种模式虽然存在明显的“乌托邦”倾向,但它在积极倡导市民社会的同时,并不一味排斥代表制,推动我国社会——政治结构性变革。

实践表明,一些国家的电子政府工程建设已经包含了参与、协商机制。西澳洲政府设计了“电子参与(e-Engagement)”工具,包括在线报告、电子请愿、民意调查、在线投票等多项内容。新加坡政府推出“2010电子政府计划(iGov2010)”,提出增加公民分享意见(mindshare)的电子参与,扩大“市民联系中心”规模,增加政府与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当前,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也设有“政务互动、在线访谈、建言议政”等栏目,中国互联网域名体系将增设“公益”专用域名,专门用于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

电子政府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市民社会促使各国提出实现电子治理的目标,参与型电子政府是实现电子治理的具体过渡模式,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传统的电子政府建设应能够前瞻性地考虑未来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渗入参与型电子政府的因素:

实施顶层设计。国家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松散的、柔性的、互动的虚拟平台,实现技术、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等方面的标准化,以集中统一规划,节约成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公众导向。世界各国都在采用面向客户导向(SOA)系统开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开创公众导向系统空间,以公众“顾客”导向为目标进行政府流程再造,优化电子政府的结构和功能。

推广移动政务(MGOV),突破数字鸿沟。政府加强配套设施工作,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积极推广移动政务,便捷通过电脑、移动通信工具连接网络的使用渠道。

鼓励第三部门非利益集团的发展。扩大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减少政府部门利益梗塞,依靠外包企业等经济实体的赞助,动员社会资本支持电子政务工程,开通市民电子社区服务渠道,缓解资金困难,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民主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肖岁寒.“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1999(3)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

3.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杜治洲.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与公众互动的三种模式[J].中州学刊,2008(2)

作者简介:

苏晔(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讲师。

刘邦凡(1967-),男,重庆涪陵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公共事务模式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