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时期统筹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2009-12-11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8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城乡统筹

张 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呈现出跳跃式上升特征。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制度变革后,城乡要素禀赋不同产生了城乡差距,而且由于调节滞后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变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进而导致了更大差距产生。因此,提供均衡性公共物品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 城乡统筹 现实路径

自1978年起,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迅速上升,由当时的5.0%上升至1995年10.9%,1978~2001年,中国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是8.1%。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城乡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并呈现出跳跃式上升特征。

为了遏制城乡失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004~2008年间,国务院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明确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本文试图对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时期统筹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深入探析。

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时期统筹度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奉行梯度发展战略,加之各地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和国内发展不平衡。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位列“首位”。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是1:2.91,2002年比值扩大为1:3.11,2003年继续扩大为1:3.2,其中,60%主要依赖农业收入的农民,纯收入甚至低于上述平均值,农民收入停滞乃至下降的局面已经持续了8年。尽管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于城镇人口两倍以上,但是,所分配到的收入仅占1988年全国总收入的57.1%,1995年下降到49.1%,1999年下降到45.7%。1990~1999年,以可变价格衡量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6.9%,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4.8%。香伶、李实指出:“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也堪称之最”。

2007年,尽管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仍快于农民,即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获得的好处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达到3.321。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

(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扩大的现实表现

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2002年间,东西部GDP增长率,以1998年为100,东部11个省、市、区GDP的4年增长指数分别是:7.36%、20.51%、32.85%、44.59%;西部12个省、市、区GDP增长指数分别是:4.82%、13.70%、24.59%、36.20%,4年时间,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却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6.81个百分点、8.26个百分点、8.39个百分点,呈逐年扩大趋势。从西部与东部人均GDP差距比值看,以西部为1,1998年为1:2.43,1999年为1:2.49,2000年为1:2.42,2001年为1:2.56,2002年为1:2.57。五年间由1:2.43扩大到1:2.57。

从市场化程度看,中国的市场化率是69%,东、西区域各自的市场化比例是80%:30%,西部没有实现市场化。

(三)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现实表现

一项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权威研究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相当突出。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全部收入的33%,而最贫穷的10%家庭只拥有全部收入的1%。王嘉毅及其同事调查显示:在学生合格率、辍学率、保留率和毕业率方面,农村小学的双科(语文和数学)合格率仅为66.9%,相比之下,地市小学合格率为85.0%,省城和县城合格率均高于95%;小学辍学率方面,省城学校为1.4%,县城和地市学校的辍学率为零,农村小学的辍学率则高达45.4%;在保留率上,城市小学生保留率均在98.6%以上,农村小学的保留率只有54.6%;从毕业率看,地市和县城小学的毕业率均高于75%,而农村学生的毕业率只有40.2%。

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差距是在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转型不仅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而且是中国梯度发展战略的结果。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制度变迁渐进式路径选择,旧制度已经打破,但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新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旧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特殊过程导致城乡差距跳跃式上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单一公有制经济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取代,分配制度也转变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劳动力、资本、管理、技术等各要素都有平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生产要素的报酬由其在市场中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并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而生产要素本身质和量的差异及其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差异,自然决定其在市场中贡献的差异,也就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之间由于劳动力、资本、管理、技术等禀赋不同,决定了城乡生产要素在市场回报不同,所以产生了差距。这是城乡差距产生、积累和扩大的一般基础。

如果说制度变迁自然导致城乡差距产生,那么中国非均衡制度变迁则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中国梯度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路径取向的非均衡性制度变迁,是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城市工业相对于农业持续得到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文化、教育、科技等较为发达的东部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多政策倾斜而优先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和中西部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入到城市和东部地区,造成了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也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双二元体系交叉结构”的形成。这样,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及总体衡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已逐渐形成“累积性因果循环”。

当然,适当、适度的调节可以降低差距的程度或延缓差距的继续扩大。然而,新制度构建中的调节机制尚未完成,致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变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进而导致了新的更大差距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居民在税收中处于不公平地位。从税收额占收入的比例来看,农村居民要高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税费具有很强的累退税性质,各种税费的征收或者按照人头分摊或者按照土地面积征收,使城乡差距加大。

第二,国家对农村和城镇转移支付程度不同加剧了城乡差距。将户籍身份和所有制特征作为能否获得政府转移支付的制度,使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政府转移性支付的分享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居民往往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

第三,政府对城市的基础建设和非农产业的投资远远高出对农业的投资。

提供均衡性公共物品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路径

城乡差距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具体表现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距。现实情况表明,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

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曾经被梯度发展战略唤醒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即通过提供更加完整、更加充盈、更加公正的均衡性公共物品,为经济现代化的不均衡后果“解毒”,从而既以经济领域的适度不均衡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同时,又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关键在政府,具体的路径为:

第一,强化中央政府权能,建立与统筹相契合的国家能力,理应成为均衡发展的政治先决条件。因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均衡性公共物品的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能否实现政治均衡,则取决于中央的财政税收状况。2005年,我国GDP已经超过1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开始步入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可见,实现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中央政府权能已经具备。

第二,政府通过法律和市场等途径提供均衡性公共物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投入比例,稳定广大农民对政府长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预期;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部署,积极推进;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方筹资机制和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顺并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完善基金运营和监管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城乡衔接的问题。

第三,提高均衡性公共物品供给能力的效能。完善均衡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体制,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战略决策能力,加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和协调能力,保证决策透明和信息反馈,防止均衡公共物品被异化。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大战略[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汝信等主编.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林凌,刘世庆.审视西部大开发[J].改革,2003

5.保监会.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3-03/09152038826.shtm,2008

6.农业部.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首破万元[EB/OL].http://www.verycd.com/groups/@g2385041/527332.topic,2009-01-16/2009-01-17

7.邹声文.中国西部10%最富有的家庭拥有全部收入的33%[EB/OL].http://news.hsw.cn/2006-09-27/content_5773183.Htm,2006

8.翟晋玉.西部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拉大[EB/OL].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8/1217/7309.asp,2009

作者简介:

张健(1969-),男,陕西长安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和中国政治。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城乡统筹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