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与现实意义

2009-12-11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8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曾 桢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人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议题,由此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本文分析了提出这一决策的现实背景,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并总结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提出背景 理论前提 现实意义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人与生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的最终结果是以牺牲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因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决策重点。具体到我国,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决策的提出。这一决策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有所裨益。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现阶段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我国都在显著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的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具体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温家宝总理则强调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又简称“节约型社会”)是指将有限的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水平相适应,创造可持续发展、人、自然相互和谐的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具体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所有领域,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方方面面合理利用资源,以资源消耗最小化获得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因此,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

(二)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又要做好近期安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能源,加快节能工程建设,包括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对于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建材等大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重点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实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如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节约用水,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过度包装问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政治理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资源生态经济理论、资源生态化和环境资源化理论等,本文重点分析了生态政治理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资源生态化和环境资源化理论,认为其构成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

(一)生态政治理论

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人类在工业化大生产初期没有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危机,于是人们开始从政治角度寻求解决途径,生态政治及生态政治学由此产生。生态政治理论体系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政治努力,是政府围绕生态保护开展的所有活动。以政府行为、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政治概念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我国学者对于生态政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研究生态政治有助于政府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解决,所以我国在生态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任重道远。

(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根据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弹性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以及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三)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即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其研究重点;生态经济管理研究,包括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经济评价等等。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然而,目前形势不容乐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然而我国土地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都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现在还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资源需求日益增多,但是资源瓶颈凸显:煤、电、油等供不应求,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这些国情都决定着我国必须尽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

(二)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更加离不开环境的支撑,否则只会陷入被动的危机,因为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离开了资源的经济生活将是无本之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尽管地大物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的平均占有率就成为不足了,加上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度造成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一切又反过来惩罚人们。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延续和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只有这样,人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平稳地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所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只是单纯的依靠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增长,其弊端就是投入高、消耗大、排放大,但是效益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属于粗放型,因此,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能源消耗过大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不及时解决,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坚持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才能有效解决这类矛盾。

(四)符合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未来十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大规模的发展经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建设,推动城市化发展,这样势必极大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如不进行循环有效的利用,届时,将出现资源急剧短缺,甚至影响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在于节约资源,杜绝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开发可替代资源,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以下措施。

提高认识。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节约资源应该上升到基本国策高度,建立节约型社会应该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建立相关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一定要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成绩与政绩挂钩,真正实现其目标。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以往的“投入高、消耗大、排放大、效益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的武器为节约型社会保驾护航,完善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要尽快完善《节能法》,并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应该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6

2.文同爱,何燕.论《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保护.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2008

3.唐建荣.生态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贝叶斯公式的学习与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从NHK BS8K说起 聊聊8K电视广播发展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