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透视

2009-12-08周宗安孔祥瑞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周宗安 孔祥瑞

摘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而农村支付环境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有农村支付环境存在的支付渠道较窄、支付工具单一、收费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支付结算需求。研究农村支付环境建立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支付环境;路径

Abstract:The rural-finance-services structure is the core impetu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ucture. Along with the rapid expandation of rural economy, the existing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with narrow payment channel, monotonous payment tools and faultness of the charge system cant meet the increasingly need of countryside payment settlement. It is of great meaning to study the efficient path of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so as to raise countryside resources deployment efficiency and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ayment environment,path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66-04

伴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扩张。农村支付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效率,对于拉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付服务现代化是农村经济、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必然要求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现状描述

(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全面展开

2008年,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业务指导、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协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充分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网点优势,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覆盖范围。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经推广至20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基本满足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异地存、取款需要。截至2008年末,农民工银行卡成功交易笔数为1269.8万笔,交易金额为79.8亿元,该项服务对于改善农村用卡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支付系统不断完善

为方便各农村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均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有效畅通了资金汇划渠道。截至2008年末,接入支付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17542家,占支付系统参与者的21.5%;接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9825家,占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参与者的17%。同时,人民银行积极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和上级联社间的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农村信用联社行业的支付清算系统,改善支付结算渠道。截至2008年末,全国已有42家省或地市农村信用社完成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并接入支付系统办理业务。

(三)农信银核心导向作用初步显现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积极面向农信银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下同)及其他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具成本优势、更为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满足广大农村对质优价廉支付服务的需求。2008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共成功处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1111.3万笔、清算资金2291.0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267%和218%。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信银机构开通实时汇兑业务(2008年内新增16个),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支付环境缺乏依托基础

支付结算工作是以金融机构为依托的,金融机构的合理覆盖率是构建农村支付环境的基本要求。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分别设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还设立了地区性商业银行延伸机构和网点等。但工、中、建等商业银行因集约化经营,纷纷撤销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从自身经营效益考虑,加快了机构整合步伐,将业绩不够好的营业网点撤并;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市以下的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加上面临经营场所、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邮政储蓄网点全面开展支付结算业务还有待时日。

目前,我国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1个营业网点要服务近2万人。而且,从金融网点在乡镇的布局结构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距离县城比较近的乡镇,稍偏远的、经济较落后的乡镇人员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很不方便。营业网络覆盖面小,产品单一,支付功能不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专业市场多、分布广的经济特点,金融服务网点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户多样化的结算服务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支付结算渠道相对较窄

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和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的不断普及,参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已能实现金融机构间直接进行资金划转,开通了电子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也能实现系统内直接汇划。目前,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信用社建成运行了全省集中的支付清算系统。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行内支付系统也已比较完善,基本上都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但支付结算网络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参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只是县级支行以上机构,基层金融机构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业务均必须由县支行营业部门转办,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性和便利性难以在基层机构体现,现代化支付系统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发展水平较低、网络建设速度较慢,数据通讯网络还没有建成,仍处于单机单网的孤立作业状态,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加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其参与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划转只能局限于农信银成员机构内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营业网点与内部支付结算网络的不畅通,造成资金在途时间长、结算速度较慢等不利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究其原因,与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而限制乡村地区使用支付系统的权限有关,也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特别是票据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慢、农村地区跨行支付清算渠道缺乏实际需求推动有关。

此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配套设备不足,对农村最基层客户需求关注不多,甚至不愿把硬件设施配置到农村网点。在乡村投入一台ATM机要花费机器成本、房租、维护费用等20余万元,POS机则需上千元。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因素考虑,在农村地区投放硬件设施较少。

(三)支付结算知识普及率低,社会信用环境相对薄弱

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应运而生的是农户与农产品供应商、农产品供应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更趋多样化,以现金支付为主的非电子支付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农村地区现金支付观念牢固,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支付结算知识,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尤显陌生,普遍认为现金结算直观方便,看得见、摸得着,使用现金结算已经是习惯成自然,没有在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接受更先进的结算工具知识。加之当前银行卡犯罪、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也给城乡居民使用银行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现金结算不收费,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结算方式。

据调查,80%的群众对大、小额支付系统及集中代收付功能几乎一概不知,对个人结算账户作用与储蓄账户区别知之甚少,对支付结算工具如支票、汇票、农民工特色卡、借记卡、贷记卡、支票影像等区分不清。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结算工具,从而也限制了支付结算业务在农村的开展。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信用制度不健全,交易信息极不对称,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不明确,金融生态环境整体评价仍然较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缺乏良好的氛围和基础,脆弱社会信用可能形成的非现金结算风险,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四)支付结算工具种类单一,银行卡业务推广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新型农民涌现,乡镇企业和农民对运用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办理业务需求强烈,相应的支付结算工具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但由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缺乏竞争压力,开拓意识不强,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支付品种的动力明显不足。银行卡、支票、本票、汇票等支付结算工具在实际业务中还没有得到推广使用,现金支付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仍是农村结算业务的主体。2008年农信银各类结算业务中,通存通兑业务交易量占比高达87%,而电子汇兑、银行汇票业务交易量分别只占8%和5%。

自2007年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以来,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银行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回乡开始被认识。但与城市比较,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创新不足。例如在农耕季节,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恰恰需要银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将银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额信贷融资功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融资的燃眉之急。二是一般商家规模较小,相互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商品的品种多不多、价格优惠不优惠上,对发展POS机不够热心。银行卡特约商家在受理刷卡消费时,要向银行、银联、电信等单位支付设备费用、交易费用、通讯费用等,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商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客观上减少了商家的利润,影响了银行卡的受理。ATM、POS等基础交易设施在乡、村区域覆盖率低,致使银行卡的便捷优势难于体现,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更是缺乏,阻碍了农村支付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五)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收费制度亟需完善

现代化的支付结算手段,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承办,才能提供高效、安全的结算服务。然而,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人员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支付结算要求。据调查,在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以下的约占51%,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多为近两年从社会招聘,缺乏从业经验。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支付结算业务的系统培训,对于客户服务、技术操作都产生较大制约。部分支付结算人员不懂计算机操作,为了应付日常业务,只能现场培训。很多从业人员对汇票、本票、委托收款、网上银行等一批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还很陌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与普及。

此外,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业务普遍实行收费制度,也是阻碍业务推广的原因之一。以银行卡为例,除了农民工卡有适当优惠外,普通银行卡异地取款要收取取款金额的5%最高50元的手续费,开卡工本费5元,每年年费10元;邮政汇款和近期开展的小额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按1%收取手续费,最低不低于5元;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各金融机构收费标准不一,收费标准较高,最高标准为50元-200元不等。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存取单笔金额小,无偿的现金使用与有偿的非现金结算相比,使用非现金交易不划算,这就为农村支付环境的建立带来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引入竞争性金融市场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托,完善农村支付环境,首先要本着“合理布局、便利农民、兼顾效益”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发展需要设立金融机构网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一步拓宽农村信用社在乡村的覆盖面;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基层网点多、网络系统先进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支主力军;适当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网点,拓宽其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形成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避免在农村金融领域造成独家机构垄断市场的局面,形成合理竞争,以此来激发农村各金融机构开办多种支付结算服务品种的主动性,提高支付服务水平。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支付渠道

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各地需求合理分配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在农村集市贸易活跃的乡镇等布放ATM机和POS机,发展特约商户,改善刷卡环境,方便农民刷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长远考虑,由当前的惠民政策预测将来的农村经济集中地,一次性投入,长远受益,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尽快实现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以解决当前只有县以上金融机构接入现代支付系统、基层办理大小额划转手续落后、程序环节多、资金周转慢的问题。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发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为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确保“三农”资金畅通。同时,充分发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作用,利用该平台开发新的支付服务产品,如银行卡、网上银行业务等。

(三)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完善社会信用环境

深入开展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的推介宣传,促使农民熟悉和掌握支付结算知识和产品的应用。同时,鼓励农民采用非现金结算,减少农村地区的现金使用,提高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实现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支付氛围,形成长效的宣传效应,使广大农村用户逐渐认识到非现金结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营造良好的支付环境。

逐步完善农村信用机制,根据农户的收入结构和特点制定适合农村用户的信用担保机制,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引导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建立良好的支付环境打下基础。

(四)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种类,继续推广银行卡业务

结合农村生产经营特点,开发针对农村市场交易的结算工具,满足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的结算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规律,推出符合农业资金链流动周期的支付结算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全国通存通兑、网上银行、家庭理财等业务,改变“三农”资金结算还是以现金、邮政汇兑为主的格局。拓展票据业务范围,支持农村机构开发适应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结算服务品种,试办银行本票,开办商业汇票,推广个人支票等业务,以丰富票据品种,活跃农村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需要。加强城乡协作,完善结算代理制度,妥善协调跨行结算,避免票据流通和清算受阻。

继续推广和应用适应农民偏好的银行卡支付结算工具,利用银行卡在农村支付结算中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领取各种财政补贴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特别是要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为农村客户提供有特色的电子支付服务,方便农民日常支付结算。督促各农村网点严格落实人民银行规定,努力扩展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功能,积极推广个人结算账户的跨行转账,简化从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支付款项的处理手续,为农村客户通过银行账户办理结算提供最大方便。

(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完善农村支付业务收费制度

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员工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结算业务知识,熟知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风险,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推介不同的支付结算品种。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农村金融一线,以适应金融新知识、新业务在农村地区普及和推广的需要。

根据农村支付需求季节性强,金额小等特点,调整支付服务收费标准。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进行支付结算,减少现金使用,真正认识到非现金结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良好的农村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编写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 [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09.

[2]欧阳卫民.以支付结算为平台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信用卡,2008,(3).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浅议经济法制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