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09-12-02曹辉
曹 辉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的一些案例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根据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设置问题
一节课往往包括三个阶段: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下面,笔者结合《辛亥革命》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设置问题,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激发其求知欲。笔者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节内容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都十分关心台湾问题,最近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经常强调一句话,我是中华民国的总统,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呀?他所说的中华民国大家知道吗?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又是怎么建立的,它建立以后的命运如何呢?”这样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设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主题学习
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每个主题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只有讲清了这些内容,才能比较好的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围绕这些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辛亥革命》一节,其重点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难点有:辛亥革命的意义;热点是:辛亥革命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由此,笔者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①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防止袁世凯独裁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措施的内容及其意义?②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但这并不能抹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那么,辛亥革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呢?它的最大功绩是什么?③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之一,而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什么作用呢?通过这些提问,教师就可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热点,比较好的完成主题学习阶段的任务。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虽然用时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问进行小结,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画龙点睛,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可以检查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调整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承上启下,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阶段,笔者做了如下一些小结提问:同学们!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你赞成那种观点,能说明理由吗?通过这一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接着,笔者又问:如果你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那么,它没有完成的任务在接下来的历史阶段中能完成吗?又是怎么完成的?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工作。
二、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顺应学生个体的实际状况。因此,问题的难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难度认识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提问时有的放矢,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笔者根据能力不同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识记型、理解型和运用型。识记型的学生是指对书本知识只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水平的学生。理解型的学生是指能比较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但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运用型的学生是指不但能比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比较好的运用知识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层次设置与其相适应的问题,使提问的效果最优化。
笔者在讲授《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节时,针对识记型的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好好地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刺激学生更深入的去研究、并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理解型的学生作了这样一些设计: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去分析相关知识点,才能归纳出答案。通过设计这些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去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运用型的学生,笔者作了这样一些尝试:笔者打出了一张有关1914——1923年某一面粉厂经营的情况分析表,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以上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给你什么认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点的同时,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材料,并且能比较好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来解答。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视所设计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怎样避免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地、认真地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既适合学生水平,又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此外,学生的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提问时注意学生水平的变化,从而有针对的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