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课堂:本真教育的追寻与探索

2009-12-02徐金才

关键词:升学率江苏省道德

徐金才,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扬州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30人,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卓越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

他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改革创新、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领域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研究,8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省级以上获奖,主编专著(教材)近20本,主持国家、省级“十五”、“十一五”课题9项,在全国各地专题讲学100余场(次)。他秉持“蓄德、修能、日新”的校训,提倡“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寻找中学教育新的行走路径:努力构建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道德课堂”,让学生过“合道德”的课堂生活,让中学成为学生人生最重要的奠基阶段与终身美好的记忆。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被妖魔化为见“分”不见“人”的机械的认识活动。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三年如此的“听—记—背—练—考”的学习生活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疲惫、无奈、痛苦、厌烦、挫折的感受。考大学,考好大学,几乎成为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唯一追求;高升学率、优升学率几乎成为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品牌的唯一标志;学生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几乎成为评价“好教师”、“名教师”水平与能耐、业绩与功名的唯一标尺。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升学心理压力、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学生不能好好睡觉,健康的权利被剥夺;学生不能充分地运动、游戏、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权利被剥夺;学生不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的权利被剥夺”(张华教授语),甚至使学生到了激情丧失、精神萎缩、人格扭曲的地步——厌学、逃学、迷恋网吧、跳楼自杀、不满家长、老师的管教而杀害老师和父母……层出不穷的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演绎出一个个令人痛心而又令人警醒的马加爵事件。

多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改变这种状态,建立理想的教育而苦苦追寻。从当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讨论,到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为标志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发动,到此次着眼于“人”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的大行动,不可谓时间不长,不可谓范围不广,不可谓力度不大。但令人困惑不解、尴尬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却愈演愈烈了:以牺牲学生健康、自由、灵性、生命活力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升学率”、“高升学率”、“优升学率”,还美其名曰:“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以这种所谓的“升学率”、“高升学率”、“优升学率”作为炫耀于社会,获得教育、学校、教师荣耀的资本而沾沾自喜——我们的学校教育走上了不“合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干什么?作为身临其境,苦苦挣扎,苦苦追寻的教育一线的同志和基层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我们在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的同时,应该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从教育伦理的层面,去反思、去审视教育的道德问题、学校的道德问题、教师的道德问题;只有从教育道德、教育伦理的高度去反思、审视我们的“教育愿望”与“教育行为”,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学校、教师真正警醒,真正站在对国家、对民族和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去重构我们的“学校教育”。正是基于对教育现状尤其是当前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我们产生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提出了“高扬‘道德课堂大旗,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的命题。

什么是“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合道德”的学校教育是闪耀人性光辉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是“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同在而且俱高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

什么是“道德课堂”?按照鲁洁教授的观点,课堂“是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充实与展开的过程。“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师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因此,“道德课堂”主要不是解决“课堂”中的德育问题,也不是解决“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问题,而是解决学校教育整个过程的“德性”问题,包括学校管理过程的“德性”问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德性”问题,亦即解决学校管理过程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取向时,发生的“道德冲突”及“道德两难”问题,解决学校管理过程与教师教育教学过程“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问题,解决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以为的“善良愿望”与令学生反感的“教育行为”和令有识之士担忧的“教育效果”的巨大反差问题。“道德课堂”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充满激情的校园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效的统一起来。

“道德课堂”在实践层面,就是要构建“大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拓展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实践的空间,使教室、校园、社区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都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课堂”中传递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成长——让学校教育回归到“合道德”的“本真”中来。

“道德课堂”是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这种以空间为维度建构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是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对“课程”、“教学”、“课堂”所作的全新的诠释,即,“课程”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是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正因为如此,这种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的“道德课堂”模式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鲜活范式。

“教室课堂”由文化科目课程教学(语文、数学、外语;选测科目;必测科目等)和技能科目课程教学(体育、艺术、技术、心理健康等)两大系列组成。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因此,按照“回归生活”的要求,要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强化实践和实验环节,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整合,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校本课程系列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三大类。学生社团系列分为学术类、科技类、艺术类、健身类、生活类五大类;特长生培养系列分为学科竞赛类、升学准备类、兴趣爱好类三大类;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规划并设计了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十大杰出学生”评选、“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等10余个主题活动每学年正常有序开展。“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因此,要以“课程”的思想和弹性作息管理理念来设计并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形成独具特点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个“世界”中生长。学校可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网络教室、劳技教室、艺术馆、体育馆,扩大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电视台、广播台节目和校报、墙报、黑板报、橱窗的策划、编辑、播出、评比工作;切实开展各种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和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舞台,让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

“社区课堂”由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专题研究性学习两大系列构成。走向社会的过程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它能使学生把人类的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所蕴涵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论文,把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区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科学的飞速发展,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鲜活的政治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社会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开设校内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区课堂”,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可见,“道德课堂”是校本化实施国家新课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我校围绕构建“道德课堂”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道德课堂”中“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实施的技术标准、基本规范、主要环节;“道德课堂”的管理制度与教师行为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研制编辑了并即将出版《道德课堂——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上、下)》、《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江苏省邗江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长生培养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江苏省邗江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细则》等近700多万字的实施方案、保障制度、校本教材、阶段性成果汇编等。这些体系化、规范化的设计与规程,立体构建和有效规范了我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道德课堂:为了每一个学生成功》系列校本教材被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为“江苏省中学优秀校本课程案例”一等奖,省级立项课题《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全省五个重点课题之一推荐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升学率江苏省道德
吃火锅的发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道德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