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制度建设 突出人本管理

2009-12-02沈建南

关键词:师生员工规章制度教职工

沈建南

提及学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教职工。这当然是有必要,因为一般情况是:校长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学生,即校长—教职工—学生,这需要一定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学校管理尚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突出人本管理的思想,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管理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们共同协作劳动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协作劳动,就要有管理。要管理,就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他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人数增多,课程门类也增加,教学内容也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这时的学校管理就愈加显得重要。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就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人认为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学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一切工作和所有师生员工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实践也证明,凡是这样做的学校,也就会有一个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按规律有序地运转。

其二,有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只有在它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这所学校才能办得好。当学校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管理原理,并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时,就会使全体师生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对整个学校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越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其三,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井然有序,蓬勃向上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办得好的重要标志。学校规章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求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行为有所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而良好的校风是任何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

然而不管什么制度,从管理学上讲,它毕竟只是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组织创新,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近年来,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开始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就学校管理而言,人本管理涉及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区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实施都有重要的影响。明智的校长都懂得,没有钱诚然难以办好学校,但是,仅有钱而没有得力的人,肯定也办不好学校。至于其他教育资源,无一不需要各方人士来“盘活”。因此学校管理实施人本管理也是理所当然的。

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区别就在于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得太多大细时,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使学校变得像一潭无波的水,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这也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在人本管理中,人的发展是管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主张,人类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应创造人类自身,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同时,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本管理突出的正是在管理实践中“人”自身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管理的重要目的。当前,大力推进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上就突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这集中体现在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它要求逐渐淡化评价的淘汰功能,强化评价制度要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功能,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那么,如何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提倡一种基于制度又超越制度的管理方式呢?也就是在管理中既要有他律,更要倡导自律,就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虽然,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领导和服从的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但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系统管理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身份,但又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学校整个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尤其在涉及教学专业领域问题时不宜过细过密,要给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制度中有些内容(如教学评价奖励制度)的设计,不但要突出执行的结果,也要看到其执行过程,完美的制度建设应使人在整个执行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执行以后体验到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满足。所以,必须使人在执行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事业的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获得不断奋发向上、追求成功的动力。

其次要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尊重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所以,管理者首先在管理中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因此,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八小时之外也继续在工作,诸如备课、进修及课程研究都是教学工作的延伸,往往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如果像工厂管理那样刻板,势必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情况,因此,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多给教师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足够活动的空间。

最后用好各种类型的人,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注意用好管理对象中的三类人:一是能力较强的人。把这些人放到重要岗位,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并且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自我,超越领导,成为一定区域内的佼佼者。二是个性明显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思想敏锐,思考问题有独到之处;眼光尖锐,分析问题深刻透彻;有的情绪外露,处理问题果断急躁;有的独具创意,不拘束缚;但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做到有雅量,尽量避开其短处,把他们放到有利于他们“扬长”的位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他们在事业的成长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三是缺点明显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有着明显弱点的员工,作为管理者不能轻视、歧视他们,而是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关心他们的感受,在理解、宽容的前提下,适时帮助他们矫正缺点,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本管理理论的兴起,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让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共同推动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甚至校长本人的全面发展吧。

参考文献:

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200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规章制度教职工
南县:举办跳绳比赛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墙化”更需“强化”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教职工先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