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高师院校如何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2009-11-04卜东东
卜东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形势的恶化对2D0g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逐渐显现:许多外资企业及国内中、小企业正着手缩减规模、裁减员工;社会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呈纷纷下降趋势。加之高校连续十年的急速扩招以及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师范类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
一、目前高师院校面临的就业困境
(一)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师院校生源规模急剧膨胀。师范类毕业生数量增幅与各地用人单位师资的有效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近几年中小学扩招力度渐缓。大中城市教师数量也呈现饱和状态。金融危机促使打工子弟生源“返乡回流”,民办院校也出现了用人紧张的态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教师行业竞争加剧
一是国家政策规定: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可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加入教师行业。致使师资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原本属于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二是随着中小教师待遇的逐步改善,教师行业业已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综合两方面因素可见教师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择业积极性较低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进一步加剧了高师毕业生的逃避与恐慌心理,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使得部分毕业生出现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严重困扰着即将迈出校门的师范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对生存失去信心。加之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以及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把握,不能给予自身合理定位,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主动择业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
(四)用人单位录用门槛水涨船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向高校招聘的单位和岗位呈下降趋势,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中小学教师超编状态严重、财政负担沉重。为减少学校开支、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师资结构、扩大学校知名度,不少用人单位都对高师毕业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但注重其教学技能和思想表现,而且对学历、学习成绩、职业证书等都进行层层筛选。有些发达地区的县级中学甚至原则上只接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多年来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较为单一。在就业市场多元化、灵活化的当今社会,师范类毕业生普遍出现社会适应性不强。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好像进不了教师岗位做什么都显得无所适从。在教师行业日趋饱和的态势下,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矛盾又更加凸显出来。加之师范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学校还不能准确、及时的了解未来几年师资市场的需求情况。扩招的盲目性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师资市场的需求。教育质量滑坡,毕业生从教的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未能有效彰显。
二、突围对策
高师院校毕业生是教育战线上的宝贵人才资源,师范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尤其在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应认清形势、齐心协力、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共度就业难关。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理性应对就业危机
“虽然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非面我国特有现象,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师院校要务必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抓紧抓好。
1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可以说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各类招聘信息。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抢占就业先机。因此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构建并完善院校间、部门问、地区间就业信息平台。共享招聘信息,让毕业生对各地就业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充分利用就业网的先导作用,减少求职成本,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
各高师院校务必要把《就业指导课》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让其充分了解国家和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找准自身定位,适度调整期望值,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面对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比例较高的现状,高校应着重加强对女性毕业生心理疏导课程的开设和市场意识培养,让其减轻心理压力,使她们尽快适应多元化、市场化的就业环境。让其“了解用人单位一般对大学生选录招聘中所顾虑的内容和社会各行业职业岗位性质的用人特点.根据自身优势来确定求职就业策略”。引导毕业生立足多层次、多领域就业,鼓励他们到基层、西部地区和民办院校建功立业。
3让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亮点”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所产生的冲击,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项有效方式。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但目前高师院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的人数还相对较少。师范类院校不同于工科类院校,学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就业面较为狭窄,加之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生存技巧,好像离开教师岗位很难有所作为。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课程带入课堂;把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入校园;“成立创业者协会等社团,举办创业大赛、青年创业论坛”,教会大学生去发现创业机会,把握创业商机。
(二)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1加强对高校招生规模的科学预测
为尽快解决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合理矛盾,政府应加强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宏观预测。协助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指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要,改革师资培养模式和结构,使培养与需求达到和谐统一,培养“适销对路”的师范人才。
2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对教师录用、聘任、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招聘的专业、人数、标准要公开。在就业非常时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建立正常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补充教师人数不得少于自动减员人数。加大对农村和西部地区教师招聘力度,给予去西部、基层、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更多优惠政策。要合理清退代课教师和教学不合格教师,对年龄偏大、身体有病、教学困难的教师实行退养,空出编制招聘应届本科生。在教师行业日趋饱和的态势下,国家应杜绝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就业,切实保护师范生从教的权利。
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各高师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师范生培养模式上突出教师教育理念,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规范教育实习,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高校领导要深入中小学调研,认真听取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呼声。把用人单位看中的面试、说课、试讲环节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专业素质教育,促进毕业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培育师范生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
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要具有“经营意识”,做好对毕业生的宣传包装工作。加大力度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稳定的就业区域。精心组织准备各类校园招聘会,努力办好“超市”即大型供需洽谈会和“专卖店”即专为某一用人单位举办的招聘会。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密切与各用人单位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邀请各基层教育部门领导,到学校观摩参观本校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实习基地、共同承担基础教育课题、专业调研等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长久的毕业生就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