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情感:历史与社会的体验教学尝试

2009-10-30李云吾

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历史与社会

李云吾

[摘要]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则要关注人的内在主动性,但人的内在主动性是受情感所支配的。因此,《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营造学生体验的情感场,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元素,达到教学的目的。从情感目标的设定,通过“入情、悟情、生情、露情”,把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于课堂整个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唤醒情感;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5-0087-02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如何把握情感这根弦,以情优教,让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促进学生知情交融和谐发展。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的复习为例,谈谈在教学时是怎样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尝试。

1创设情境:入情

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选择一些故事或一些图片,用语言诱发学生,可以还史事以细节,赋枯燥以形象,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强烈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笔者在上课时也是出于这个目的,首先从课题“屈辱的岁月”入手,提问学生:“屈辱”一词是什么意思?(受到的压迫和侮辱)又问:“当西方工业文明大潮到来的时候,中国什么时候受到压迫和侮辱?(1840年到1901年)有哪些事件可以来说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请同学看一看书,书中哪些句子最能说明“侮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情感来,然而从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关税等主权丧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在这些铁证的史实中,感叹列强之骄横与中华民族之屈辱。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在“黄海大战”邓世昌率领的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又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船身即将沉没时,随从扔给落水的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因全舰沉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了,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的爱犬叼住了他的肩膀不使他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英雄的壮举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从中获得了这份情感底蕴,思潮便随之充盈、起伏。课堂上如此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在于综合性、多元性,它不仅是教师的活动,更是学生积极入情而动情的过程。

2情感促进:悟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当学生情感进入状态之后,学生已经经历了认知与情感发现的过程。这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材料所设定的学习环境,让其体验得到实现,这便是感悟的过程。目前教材的材料具有大量的图片和知识链接阅读知识,这些材料为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运用好这些资料,创设合理的情境,科学的指导方法,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感人”、“载理于育”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幻灯片把教材中出现的图片全部集中在一起,如《虎门销烟》、《关天培》、《激战中的致远舰》、《台湾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等,紧扣教材内容选播一些有关的录像,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情感促动”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应维持或进一步提升学生来自材料背景下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学习的深化,使学生进行自主感悟,有效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要感悟的不仅是外在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进入实质性的学习过程中,并从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眼前的现实如此残酷,但未来的前景如何呢?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过:“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历史人物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等,这种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活的情感源泉,是教育活动中学生情感的感染者。“无情”则不能“境”。“教师的情感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呼应,烘托强烈的历史与社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

3合作体验:生情

列宁导师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其中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交流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于是,教师要用联系的观点安排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插入播放了视频《火烧圆明园》,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教材中省略,但学生对这个方面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于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小组讨论: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你该有何感受?如果用200亿人民币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各抒己见,请各自说明理由。学生由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验转而进入强烈的视觉世界中,当学生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后,他们不单是被震惊,而且自然地生发出反思、困惑,这正是教师的教学所期待的。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见解得到充分尊重和张扬。学生从主体参与式的历史探究式学习中,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最终学会“思想”。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个体的表现,对于集体同样重要。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课文的情景产生共振时,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或兴奋、或愤怒、或沉思,从而在心灵深处掀起极大的震撼力。在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当学生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某一情景所激愤,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容易出现“情满而溢发”的现象。现实性、可感性的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精神细胞,学生就自然地去体验、感悟,并在教师所营造的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张扬个性,挥洒自己独特的情感。

4精神升华:露情

在充分地参与并且感受、体验之后,学生的学习需要便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阶段。与此同时,学生的认识趋于理性,他们不但学习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学习激情和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出来。生成性的学习阶段之后,带给学生的往往都是成功的体验、心情的愉快和求知后的放松。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知识、产生主观体验的同时,促进其情感发展变化,产生积极情感,就理应安排一定时间、空间给予学生释放情感。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一定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课堂上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还在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面对近代中国,如此的残败;帝国主义以排山倒海之势,以吹灰之力侵占了所谓强大的中国。学生从字面、画面的情景中,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作为课堂里的教师,是指导者、思想的引导者,时时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导向,要突出课堂教学进程的层次性,要紧扣学生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转折点和思维的聚合或发散点。随时把握学生思维的动向,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即要尊重学生独立思维的结果,最有效的方法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说个够,要哭就让他哭出来,要骂就让他骂出来。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又要科学地规范其思维倾向,使其思维结果能达到科学性与思维性的有机统一。

课堂是一种“生态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环境中的“生物”,让他们自由发展,而不能把他们视作“矿物”予以定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作为情感信息“回路”中的两个情感源点——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决定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的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诗词文章,皆是有情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良好的契机,加强情感信息交流。情感信息交流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师生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因此,教师在情境中与学生的感受互动时,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做到表里一致,言传身教。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学生健康生活、和谐互动、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综上所述,“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进入自由超越的精神状态,而唤醒学生的情感不仅是利用富有感情色彩的素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来感染、感动,而是利用情感打动学生心灵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的必需,让学生留恋课堂、神往知识、自由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强化情感目标,使认知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3.

[2]曾新跃.情感——语文教学的“催化剂”[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6):16,59.

[3]杨良春.课堂因“情感”而精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37-38.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新视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71-278.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历史与社会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体验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