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
2009-10-30乔炳臣高源
乔炳臣 高 源
[摘要]童蒙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心理发展不稳定。其天性中,最需要的就是渴望得到各种爱的满足和需求;生活中,最期盼的就是在嬉游交友中得到知学、知进、有信心;心理上,最渴望的就是得到人格上的被尊重和心灵上的被唤醒;学习上,最开心的就是在“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过程中,受到师长与亲人的赏识和激励。人性化教育,就是要使童蒙时期的孩子发展天性,改变习性,锻炼性情,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在爱学、会学与乐学中发展学习心理,从而释人忧愁,解人厌烦,振奋精神,使之预防并消除各种学习心理障碍。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教育;学习能力;元认知素质;学习认知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5-0001-06
我国传统治学论认为,“天性达学”;“人为万物灵,厥其性智且才,穷通由己”(王廷相《王氏家藏集》);“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性情未炼,则神明不发”(刘昼《崇学》)。说明,人性决定着人的学习成就的好坏,制约着人的发展成才的成功或失败。
今人认为,学习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发展身心素质、产生学习心理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人生,从呱呱坠地到辞别人世,“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二程《遗书》);人是“以学为本”的,学习与人的生存需要、生活实践、社会往来、生产过程、科学实验等一切行为活动,无不发生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是使人发展天性、改变习性、使其“知心、知性、知天”的最基本途径;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性情、开发智力潜能、获得知识能力、丰富学习情感、消除厌学心理、发展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人性化教育过程。所以说,通过智力潜能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去实现人格心灵的“唤醒”与人性功能的发展,从而预防和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乃是今天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所在。
1实施人性化教育有利预防学习心理障碍
1.1人性的功能与学习心理活动
人性论认为,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思维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体。学习离不开性、情、欲的积极参与和协调活动,三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关系与作用是极为密切而复杂的。如荀子就曾指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性之应也。”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这说明,性是情、欲之本,情感情绪的行为表现是由内在的性施发与反应出来的。同样,“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非相》)说明欲望也是人生就有的基本属性。
古代大量性习论哲学思想表明,人的情感欲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学习心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性、情、欲的机能反应与相互作用。这就是学习过程产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根本依据。
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各种爱的需要、满足、尊重、赏识和理解,所以,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教学过程,都应以发展和提升人的性、情、欲的功能与行为表现为核心;要克服与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就要从人性化教育抓起,通过发展智力、培养学习能力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得到愉快、自由而和谐发展。
人性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性不是受之于天就完结了的东西,而是天天发展并与学习相成的东西。人性是日生日成的,人的知觉是由于外物影响而逐渐发展的,人有本能而更有赖于学习。天性只给人以发展的可能性,而如何使耳、目、心思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则需通过外界事物的影响和自主学习的努力。这正如荀子所说:“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心居中虑,以治五官……”(《荀子天论》)各种感知与思维器官各有各的功能,与外物接触时,分别产生各不相同的特殊反应机能。当它们组合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时,就具有了认识万事万物、分辨事物异同的能力。因为,“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智”,只要耳朵听力好,眼睛视力强,就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只要思维器官流畅,积极深入思考,就容易培养出聪明智慧的人生来。这就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具有聪明、才能和智慧的基本条件。
人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皆可塑。”学习和教育都是应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为人性塑造的需要而发展的。如汉代扬雄所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所以,从人性发展角度看,无论学习或教育,都应大力张扬人之心智发展,注重潜能开发,通过学习能力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去增强德性品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2人性化教育与学习心理发展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依据人性的特质特性,遵循人性发展的规则,以人自身潜能的发展为基础,采取人性化科学手段与优秀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心灵的“唤醒”,智慧潜能的开发,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与鲜明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使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人性化教育主张,天下老师都要善于发掘学生天赋,关注其优点和长处;要善于“蒙以养正”,注重对人格心灵的“唤醒”,关心其修身养性活动;要善于指导学生科学成长、快乐学习与发展个性,关怀其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应以人性潜能的开发与成长为优先目标,做到最大限度地去发展与完善人性功能,使其有利于促进人的德识才学综合发展。
可见,人性化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技能传递,更非分数致上与升学考试;其本身应该是如何解决人性的发展与塑造问题,其核心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智慧潜能的开发,是一种使人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人性化教育的真正使命,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在不同人群中找出共同的人性与不同的个性,从而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采取科学的针对性措施,去确定共性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找到个性的“因学论教”要求。从而指导受教育者进行心灵、智慧的开发,人性品德的陶冶,学识才能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就是要把人性论作为教育立论的主要依据,把智力潜能开发、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创造精神的运用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人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的行为规范应具有人性化特征,能使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性、富有人性,并借助学生去构建人性和发展人性。在构建人性化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保持一种多样的、开放的和灵活的认知方式,保持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辩证的态度;在指导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时,要不断用推陈出新与更加合理的眼光,去思考人性和理解人性,培养人性和提升人性。在实施人性化学习能力培养时,面对复杂多样的人性关系,必须重视培养与发展具有本质规定性和最有决定意义的主要因素,即人性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关系的总体性;要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真善美的和谐性等,都得到应有锻炼和发展。因为,“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
实施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性得到彻底解放,为人性的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潜能激活、创造力勃发等,打好坚实有效的基础,从而把当前的“物化教育”倾向,从根本上转变为“人性化教育”活动;用属于人性的理念来理解人、关怀人、引导人和发展人;用属于人性的活动方式,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自由平等的心灵沟通,欢快愉悦的精神契合,师生共勉的学业长进;用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助互动、教学相长、心理共生、人性共进的“因学论教”活动,去快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完美人格。
1.3不良学习影响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是人性功能的自然施发活动。《荀子解蔽》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是学习必然发生的根本原因。任何学习活动的萌动与发生,都会引发出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性功能的好坏,决定着学习发展的成败。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本身就具有会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当人的智力因素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发生反应时,在思维活动作用下,就产生了知觉活动,即“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研究认为,人类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即学生原本都有渴望学习、渴望探究、渴望成功的积极心理,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往往因学习活动的风险性(成功的挑战与错误的失败),期望值过高的压力性,环境条件的异常化,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学习方式的机械化,学习指导的简单化,主体自身的消极性等种种原因,常常导致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普遍发生。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健康的学习心理教育,只搞被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良策,最好的绝招就是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学习思想教育,加强学习指导手段,强调学习辅导策略,努力培养学习创新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活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才有可能在体验中发现学习的问题,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学会自主学习。所以,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反思,在体验中成长,才能预防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充足了,就会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抑郁为乐观,变焦虑为乐趣。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实用的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培养,使师生对人与人的本性有彻底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找到发展人和教育人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和科学手段,才能使真正的素质教育开花结果,落到实处。切记,任何一个不懂人性科学、不懂学习原理和方法的施教者,不重视培养一切能力中最根本的学习能力,不会转变学源性学习心理障碍,其教育教学是不会得到成功的,甚至可能不知不觉的成为智力杀手。
2解读元认知素质及其学习潜能开发
下列是人性化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要求的网络示意图(请读者认真解读与思考),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人性的结构机制与潜能开发的关系;学习认知系统及其与学习认知过程规律的关系;学习能力培养与人性化教育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认真审视与解读该图后,可以粗略发现:图中隐涵着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教育科学中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钱学森《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
从图1“元认知素质”的纵向看,它包括着人的三种本质属性,其功能与学习活动行为密切相关,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2.1元认知素质与学习活动的产生
元认知素质即人的本质属性,纵向看它可划分为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自然属性包括人的耳、目、口、鼻、形等生理器官,是人与生俱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性”,具有感知外界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的特殊功能,是人认识万事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学习活动产生的发端(形体的)。思维属性是人类独具的脑神经活动系统,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即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活动的开展,事物事理的判断,理性知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特性;尤其是学习与教学活动更具有鲜明的思维性,它们与思维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思维属性是学习活动赖以发生与发展的反应机能(精神的)。关于社会属性,则是人后天受环境影响、文化积淀、教育活动等复杂事物的刺激作用或习染而形成的共性体验(物质的)。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上述三种属性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融自然性、思维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整体的人,开展任何学习、教学或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三种属性共同的和谐作用,就不能产生正常的学习活动。
2.2学习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机制
学习活动之所以能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发生与发展,就在于它是在元认知素质构成的生理机制、思维机制、环境机制和心理机制支撑下开展活动的:①生理机制包括人的耳、目、口、鼻、身等生理器官及其感知功能,主要由人的自然属性来生发,是人的智力潜能的发祥地,表现为“耳有聪,目有明,心思出睿智”;②思维机制包括思维器官的脑神经系统及其思维判断功能,主要有人的思维属性来施发,是思维活动的发祥地,理性认识的加工厂,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③环境机制包括文化积淀、知识信息、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环境影响等物质性内容,主要由人的社会属性来生发,为学习活动提供物质信息、环境条件与教育作用;④而心理机制则特殊,它是由人的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来生发,主要包括情感欲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是产生学习心理的源泉。从理性上明确了学习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上述四种机制,对遵循人性发展规则,采取科学手段,引导低幼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潜能开发,是非常适时而效果最好的。对依据情感意志过程和规律去鼓舞学生的学习气势,唤起生命意识,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使其充满学习信心,产生学习兴趣、乐趣和志趣,为发展人生智慧打好学习能力基础,更有现实意义。
2.3学习行为的自发表现与学习心理障碍
前述人的基本属性与各种机制决定,正常人因受外界不同信息刺激或环境影响时,必然发生刺激-反应作用,引起不同的行为变化,形成自发性行为表现。因为,人是一种生命肉体与思维精灵相结合的精神实体,身体内大量存在着肉体的和精神的各种生命的能量,一旦受外界事物刺激时,人的生命能量有时就表现为一种感性的冲动,驱使人从事某种活动,于是产生某种自发行为;有时又表现为一种欲望或需求,使人形成某种情感兴趣或要求。人如果在有意学习或受教情况下,这种由人的本质力量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感性的生命能量,就一定要在人的各种学习或受教活动中释放出来。但这种能量释放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有善良、文明、美好、愉悦的表现,也有厌恶、愁苦、野蛮、抑郁、焦虑的泄露。前者是积极的学习心理行为,后者是消极的学习心理障碍。学习或教学中,要想消解或预防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除从根本上改革教育体制外,减轻学习升学压力,改变教育评价观念,加强学习思想修养,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都是有效措施。尤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从人性化教育入手,紧紧抓住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学生进行智力潜能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加强学习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从而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体验学习的情趣,享受学习的快乐,鼓舞学习的志气,体会学习成果的甘甜,这些对消除学习心理障碍,都有特效功能。
3解读学习认知系统及其学习认知过程规 律
从图1中“学习认知系统”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大系统,涵盖了从“学习认识系统至学习管理系统”6项内容,包括着人的学习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人的学习思想、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认知过程规律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3.1对学习认知系统的认识
用系统论观点看,学习认知系统至少包括6个子系统:即学习认识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动力系统,逻辑思维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这6大系统既各自独立,而彼此间又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具有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动协调的功能与作用。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将对学习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出现学习心理障碍。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偏差或失败,都与不能整体系统地把握各子系统的特征与功能有关。现举一例,如果你想培养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就不能单纯从记忆与思维方面着手训练学生,还必须与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训练,在形成一定的智力结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应。
3.2学习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暗箱”
钱学森教授曾提出:“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这不但是对思维科学研究提出的难题,更是学习认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看,人的形体感官与外界事物(认识对象)相接触时,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其过程易于认识和理解;而有些事物、事理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空无之物,到底是怎样认识的,其过程就难于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的“学习认知系统”中的“学习认识过程”,它是怎样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的,有什么规律,就感到抽象模糊,很难说得清楚。这就需要用“暗箱”理论来解决。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领域。未知的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实践者来说,就是一个“暗箱”。现实中的学习活动或教学过程中,其中就隐含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认知过程规律,这就是一个“暗箱”。要解决对暗箱的认识问题,可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打开暗箱,解剖分析其微观结构,探索微观机制是怎样工作的,但这在脑科学研究尚未解决之前,今天是无法办到的。另一种是不打开暗箱,把学习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就可采取暗箱方法进行研究。
所谓暗箱方法,实质上就是研究者对客体的内部构造和内部机制暂时还搞不清楚时,又无法对客体实施直接控制,那就只好退一步,通过外部观察和实验,在充足理由支持下,再去判断推理认识客体的功能,推测客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机制,从而达到对客体认识和实施间接控制的目的。
3.3对学习认知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学习认知过程尽管是一个暗箱,但凭已有的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体验,仍然可以寻找到一些规律性认识。如之所以把“学习认识系统”放在学习认知过程的首位,是因为实践告知人们,必须首先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思想教育,学习者如果对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功能,方法的重要,道德品格的作用,情感意志的影响等没有正确认识,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学习动机不明确,就不会有执着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所以把“学习智能系统”放到第二位,是因为智能系统是开展学习活动的生理机制和物质基础,它包括着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及其结构,它们是内隐的心智工作系统,具有认知加工作用,是开展智力活动与进行高效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对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技能起着基础作用,也是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所以把“学习动力系统”放在第三位,是因为动力系统包括学习的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及其结构,它们对学习活动随时都起着促进鼓舞作用。当学习活动开始启动并运作时,就特别需要内驱力进行支撑与鼓舞,让学习者能在欢欣鼓舞、志趣昂扬的气氛中,探索未知,以便形成爱学,乐学,志于学的意志情感。
其所以把“逻辑思维系统”放在第四位,是因为对前边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要进行逻辑思维的再加工,经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抽象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重新组建新的知识结构,之后在灵性与悟性作用下,才能产生灵感或直觉,从而获得理性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所以把“操作实践系统”放在第五位,是因为操作与实践都是学习者的外显行为的工作系统,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也离不开练习、演习、实践、运用等;学习操作系统对学习具有随时提供行为运作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还具有随时验证与使用的效能。
其所以把“学习管理系统”放在最后,是因为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倾向和影响,有碍学习情绪和结果,此系统即可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随时调控与管理。它包括对学习的心理调控、计划管理、内容管理、进程管理、成效管理等方面,此系统对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具有调控、维持、控制和改善等作用。
重申,学习认知系统虽然是按上述6个顺序排列的,但在学习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它们决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网状交叉的,是随时都在相互作用的。
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学习认知过程中还隐含着多项学习规律、原则和方法,这里不便用较大篇幅来论述,请在著作中详看学习过程规律等内容。
4解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习能力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
从图1的“学习能力培养要求”栏目看,也是一个独立的大系统,涵盖着人的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我国素质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必然结果。
1)社会、国家对学习型人才的宏观要求。开展终身教育,学会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
2)教育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宏观要求。要把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要求通过人性化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综合各家观点,我国国民应具备如下学习能力:①学习认知能力;②潜能开发能力;③知识信息能力;④技能操作能力;⑤健康心理能力;⑥逻辑思维能力;⑦语言交际能力;⑧实践创新能力;⑨道德修养能力;⑩完善人格能力;健康体魄能力;审美健美能力;人际互动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炳臣.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