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2009-10-30

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方法论教学模式

颜 岩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出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及文本学研究等多种方法,可有效解决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5-0020-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高级阶段教育,其目标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已具相当规模,然而质量却没有跟上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研究生发展的“瓶颈”。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笔者近年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专题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专题研究》等课程时,逐渐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及硕士生的积极参与,产生了良好效应。据硕士生反映,该教学方法使他们不仅深入系统的掌握了专业知识,树立了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还培养、提高了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以哲学专业为例,扼要的介绍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有益于促进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传统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困境

在传统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反复强调学生要多读原典,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和督促,有的研究生不愿读原典,有的研究生浅尝辄止的阅读二手文献,既使有部分研究生阅读了原典,由于没能理解复杂的文本语境,反而误读了原著。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研究生的阅读能力和自觉意识呢?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上教会他们阅读文献的基本方法,将文本学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这就是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初衷。

就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看,大体上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与本科生教学的唯一不同无非是内容上更深刻些,“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笔者看来,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蕴涵学术研究氛围,换言之,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浓浓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要让研究生明白:知识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去领悟、去发掘。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体系的习得,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则侧重于文本解读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给研究生输血,那么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则是给研究生更换骨髓,彻底改善和提高他们的造血机能。在传统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研究生作为客体是被动的、单向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问题意识是普遍缺失的。相反,教师作为主体却总是居高临下,似乎自己就是绝对真理的化身。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下,研究生怎么可能有所创新呢?更为糟糕的是,教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向思想僵化,从而导致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失败。所以,任何教条化的教学(学习)都是不可取的,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可见,对于研究生而言,方法的获得远比知识的习得更为重要。

2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是文本学。从原初意义上说,它是学术界近年普遍认可和采用的一种研究原典的方法。与传统的阅读方法不同,文本学方法强调:文本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历史生成性,文本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发生学基础上;阅读主体通过与文本的历史语境相互交融的历史性生成,建构一种全新的历史性理解视域[2]。可见,文本学方法要求对文本采取历史性的理解,即从作者思想的动态发生过程及其所负载的复杂语境中理解。它不仅关注可视性的文字,还关注文本背后的信息。如在引导研究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就一定要让他们注意到马克思每一历史时期思想的差异,同质性的理解某个思想家一定是非法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按照西方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任何阅读都是“有罪”的,因为主体总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前见”,因此,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必须依赖于主体通过自身的解读来历史性地获得。必须告知研究生的是,虽然准确无误的理解原著是不可能的,但主体仍然是能动的,通过一种“视域交融”的互动研究过程,完全可以相对客观、准确的反映原著的精神意蕴。

文本学阅读要求研究生具有一种批判的问题意识,要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如在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时,笔者通常会援引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一句话:“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这时,研究生如能作出如下反思:什么是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近代哲学?如果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吗?这就表明学生把恩格斯的这句话真正理解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一种批判的问题意识呢?除了平时多读、多看、多想之外,还可以运用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症候阅读法”。该方法认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阅读者不仅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还要读出文本作者的理论空白和逻辑混乱,即发现文本中存在的“症候”。利用这种方法,阿尔都塞成功的解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许多有益洞见。

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这一全新的备课方式。传统观念认为,电子备课就是把原来写在纸上的教案输入到电脑中,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起来。而笔者则主张,电子备课尽量不要用word格式的文件,而是用pdf格式的文件,一是因为后者不易被误操作而改变内容,二是因为后者可方便的增添各种标注,视觉感受也较前者好。在具体操作时,可先用word软件进行编辑,然后用专门软件(如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将其转换为pdf格式。其实,真正的电子备课不仅仅限于教案的电子化,还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图片、声音、动画等)、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等。电子备课的优点有:①提高备课效率,节约时间。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用在书写、制表和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的时间较多,电子备课则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把教师的劳动迅速转化为成品。不过,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术;②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哲学研究生的教学来说,由于理论非常抽象,电子备课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课件声、色、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搜集功能,使得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发现更多的教学资料和参考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把问题讲透,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艺术;③有利于教务部门对教案进行动态管理。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很多新的知识来不及更新,即使更新,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电子备课则不同,它可以随时放在电脑中,随时更改,传递和拷贝起来也非常方便。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和升级的动态系统;④有利于各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申报。目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硬指标”,而申报这些项目,一般都要求申报材料的电子化,如果平时能够注重这方面的积累,申报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范畴为中心进行讲解。“范畴”是文本的核心概念,任何论著都有自己的范畴。上课前,教师可提前将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概括成几个范畴,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到每一个研究生身上,要求他们下次课用10分钟左右时间作简短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有的放矢,锻炼他们独立的文本阅读能力。本方法运用起来比较灵活,教师可根据学生人数和范畴数量作相应的调整,如遇到人数多、范畴少的情况,则可以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范畴,由组里选出代表发言。这里应注意,范畴的选取并不是主观任意的,必须是贯穿文本的中心概念。按范畴讲解有利于研究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重点和写作线索,尤其适合于原典精读课采用。

2)问题式(Problematic)解读法。问题式是理论的生产机制,“是指一种统摄哲学问题视域及其性质的功能性结构”,“是一种生成性的建构系统”[3],通俗的说,就是理论家在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的认识框架。该方法也是阿尔都塞创立的,按照这种方法,他将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分为两种问题式:青年时期人本主义的问题式和老年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式,这一划分虽然有武断的成分,但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的差异还是有启发的。在这里,笔者将此方法引入研究生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深度分析文本的能力,因为只有理解正确了,才有可能谈创新。

3)线索解读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要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专门研究人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提高研究生对理论的归纳、提炼和总结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线索解读法就是要满足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从总体上先拉出一条线索,将授课内容穿在一起,然后依次讲解。这里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注重人物谱系的梳理。无论哲学还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总会有若干位核心人物,如能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整个思想史脉络也就清晰可见了;二是注重思潮(学派)内部发展的线索。在哲学发展史上,每一种思潮(学派)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把握宏观的发展方向,让研究生在整体上能够有一个总括的理解。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将线索制成图表以助记忆。

4)注重“支援背景”的讲解。当前哲学专业研究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知识积累不足——无法理解文本——放弃阅读——知识积累更显不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得以根治。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向研究生灌输相关的“支援背景”知识。所谓“支援背景”,指的就是某一文本得以写作和发生的所有支撑性背景。例如,要理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必须先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革命等方面)。理解某个人物也是如此,要尽可能的追根溯源,揭示所有对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家及理论思潮。“支援背景”讲解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到详尽,要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文本超链接的形式穿插在课件(ppt)中,上课时通过层层点击展示给学生看。

总之,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较好解决课程内容更新的问题,使得研究生的涉猎面得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增强。尽管该模式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但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切忌以前者代替后者。首先,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离开了基本的授课技巧,离开了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任何方法都是空洞无效的;其次,两者是一种互补关系,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可以有效解决一些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苦练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运用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223.

[2]龚秀勇.论文本学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52.

[3]张一兵.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J].哲学研究,2002,(7):22-30.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方法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