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分析的新视角

2009-10-28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视角语篇分析

王 寅

摘 要:语言学为文本赏析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用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歌词语篇,可以发现其帮助听者理解、记忆语篇的原因,并为歌曲的广泛接受度和传播度提供科学的解释。及物性过程作为表达经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曲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构建上各司其职。

关键词:语言功能 新视角 及物性 语篇分析

一、引言

语言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韩礼德曾经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小说、戏剧、诗歌及日常书信进行了功能文体分析,说明了文体分析是文学、语言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及物性理论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不仅广泛运用于批评语言学的新闻语篇话语分析中,而且对童话故事、戏剧戏曲等体裁的话语分析也有很大的普适性。本文即尝试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对广为传唱的当代流行歌曲《青花瓷》的语篇进行分析,以期检验及物性理论在歌词的受众接受度上的更深层的功能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三种。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和作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这三者构成及物系统中有意义的语法单位“小句”。

及物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是”和“属于”关系的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是典型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行为,介于物质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言语过程指一类广义上“说”的信息交流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或发生的过程。

三、歌词语篇分析

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类型,它以演唱的形式供受众欣赏,是介于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之间的一类特殊语篇形式。胡壮麟指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1]歌词在语篇的范畴之内,与其它语篇类型一样同样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及物性过程。

韩礼德把英语语法单位区分为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和小句复合体五级单位。胡壮麟在《小句和复句》一文中提出,可以把汉语语法单位也区分为此五级单位。[2]汉语中,包含属性和载体的内包型关系小句可以无动词。我们把这种无过程成分的关系小句中的事件词视为动词的零位,或称零位动词[3]。及物性是描写整个小句的系统,小句可以是复句中的分句、流水句中的单句、单句中的主谓短语。个别小句可省略主语,我们可通过常识和语法来区分过程的类型。

经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如下:

注:“〇”表示动词零位,“*”表示有环境成分,()里为根据语义补充的内容。

全篇物质过程共34例,约占全篇的64%;关系过程共13例,约占全篇的23.6%;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各2例,存在过程3例,言语过程无。物质过程出现最多,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与人物动作相关的物质过程

A类:1、4、5、10、12、13、14、16、20、23、26、28、29、30、32;

B类: 6、7、8、24。

A类过程的动作者是“我”,A类过程讲述了“我”具体的行事:制作青花瓷并给青花瓷上图。物质过程10、16、26、32重复说明“等”,点明主题:我在等你。而B类过程的动作者都是“你”,每个小句都围绕“你”,你的韵味、你的美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而又遥不可及,你离去,去到千里之外的所在,而我只能在墨色里感受你的存在,等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相遇。

(二)与自然物质相关的物质过程:2、3、9、11、15、17、18、19、21、22、25、27、31、33、34。

这类物质过程中,自然物质是动作者——带着浓厚中国风的意象。笔锋、檀香、江南烟雨、炊烟、月色、锦鲤、芭蕉、门环等等均带有中国山水画意味的象征。这些物质过程的动作大多数是抽象的,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听者置身于回忆中,体验声音带来的画面感和历史感。例如对于“芭蕉”,听者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园林;对于“锦鲤”,听者会联想起一潭淡荷下悠然自得的鱼水相融的情景。物质过程9、15、25、31四次提到天青色“等”烟雨,和我“等”你呼应,与自然现象的“天青色等烟雨”一样,“我”在等待梦中的那个“你”,将穿越古今地域的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物质过程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反映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况。在这首词中,丰富的物质过程,尤其是自然物质过程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以物寄情的表达手法。词作者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构建出一种中国风的氛围,表达了典型的中国诗歌所特有的“悲美”的文化特征和“离别/等待”结构暗合的二元对立模式。

关系过程的数量为其次。关系过程重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物体所处的环境以及物体的性质特征。语篇中的一部分关系过程是对“你”的描写,属于“归属”类的关系过程,表达的是“载体”具有某种“属性”——“你初妆如牡丹”“你嫣然一笑如牡丹含苞待放”,另一部分关系过程是对“我”与“你”之间的故事的关系——“我”在描画中陷入了回忆,笔锋不知不觉地变轻了,“我”想起了“你”,在“飘逸”的汉隶中寄托着对“你”微妙的怀念,这一切都是用制作一个珍贵的青花瓷瓶来寄托“我”在等“你”的心情,为“我”遇到“你”写下“伏笔”。环境式关系过程9点明了“我”与“你”之间的那个故事——在“江南”初遇而难以释怀。

存在过程共有3例,补充说明了“你”和“我”不能相见的物理现实。“你的美”飘散到远方,你我隔江,天各一方。

行为过程共有2例,“你眼带笑意”重复了两次,“你”不在身边,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想象“你”的笑。

心理过程2例,“心事我了然”就是“惦记着你”,交代了语篇的主题感情。带有古典基调的歌曲,表达含蓄,更多的是寄情于景。

全篇中没有言语过程。零言语过程正是语篇存在过程的结果。你我千古两相隔,一江千万里相离,距离产生的美即可让人感怀,而任何言语都是破坏环境和氛围的。零言语过程也是歌词写作的一种策略,给听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随听者心境的变化去填补不同的言语空白。

环境成分在语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共有14处。环境成分是提供有关过程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以补足过程意义的。作者在语篇中加入跟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目的是向人们传递足够的信息,渲染氛围,丰富过程意义,用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对千年前古典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追寻和缅怀为听众创造了一种文化语境,从而成功地导演了一场具有古典文化内涵的爱情戏。

四、及物性与语篇理解

方文山的歌词作品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像感和画面感的,而这也是他的歌词创作中最显著的风格,让他成为了当下创作群体中最重要、最具有特点的人物。David指出,情景模式的构建,尤其是空间关系的构建,是读者进行语篇理解的重要手段[4]。语篇中大量的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构成了语篇的叙事背景。这种数量上的前景化[5]为歌词的叙事营造了丰富的画面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意象作为参与者,使读者在欣赏歌曲时勾勒影像成为了可能,从而引起与歌者的共鸣,达到歌曲的交际目的。《青花瓷》也因此成为朗朗上口的优秀词作被广为传唱。当然,文本中某个语言现象在数量上不突出,也有可能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相关[6]。存在过程辅助环境成分对叙事创造语境。语篇心理过程直接表达主观心境。行为过程、关系过程更多的是为思念做一种铺垫。零言语过程代替了千言万语,由音乐来传达要说的一切话。

五、结语

韩礼德把文本看成是一个语义单位。从文本产生的角度来看,文本构建就是一个意义的体现过程。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来看,文本的分析就是通过对文本中的词汇、句法结构、文本模式的分析来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文本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得出整个文本或部分文本中各类“过程”的运用情况和分布情况。然后对此做出解释,以期找出作者写作选择的动因,从而挖掘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经验意义,并尝试揭示出语篇影响接受者的相关因素。及物性理论的分析方法为我们进行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可信度高的渠道。另外,“概念功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是与讲话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认识世界的程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把这个功能的使用与讲话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紧密结合起来”[7]。我们还可以考察语篇中及物结构概念语法隐喻的转化过程,对语篇生成的功能建构加以解释。

注 释: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2]胡壮麟.小句与复句[A].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30-141.

[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8.

[4]David W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0-171.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

[6]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

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125.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1994/2004.

[2]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王寅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100024)

猜你喜欢

新视角语篇分析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基于语篇分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论广告语篇的体裁互文性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中美领导人演讲语篇对比分析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视角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