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2022-06-27陈露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视角

【摘要】观察式纪录片自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并逐渐兴起,融入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元素,将镜头和拍摄者隐匿于故事之后,排斥话外解说。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观察式纪录片也出现了不同的创新视角,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观察,怎样构思纪录片叙事,以何种手段拍摄,如何剪辑,成为了观察式纪录片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纪实72小时》中国版为例,探究观察式纪录片创作的新视角。

【关键词】观察式;新视角;《纪实72小时》;沉浸式视角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8.082

1. 观察视角的创新

1.1 固定地点观察

和传统纪录片会跟随被拍摄者到处游走不同,观察式纪录片大多处于固定的观察地点来观察其中的人和故事,拍摄者以摄影机的身份去纪录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一切,看似微小但足以见大。通过蹲守在固定的地点,长时间不间断地观察,可以呈现不同故事之间地连贯性,挖掘到人物故事更深层次的东西,使纪录片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看性。

1.2 沉浸式的观察视角

沉浸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哈里教授于1975年首次提出,用于解释人们在某些日常活动中为何会全神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观察式纪录片就是以完全沉浸式的观察方式去拍摄,无论是拍摄者拍摄的沉浸,还是被摄主体的自我沉浸,两者共同塑造这一沉浸式的体验。

首先是片中主体的客观沉浸。在影片《纪实72小时》中,被拍摄主体沉浸于自我生活,不受摄像机和拍摄者的干扰,有着自己的时间线索和计划,沉浸于自己的事情中,例如有沉浸式唱歌的、有沉浸式上网的、还有沉浸式学习的。

其次,是观影者的主观沉浸。观察式纪录片的独特观影体验在于从一种旁观的视角上获得窥探陌生者命运的沉浸体验。这种沉浸感往往以人物的底层讲述和私人叙事为基础,最终形成观影者的主观感受。在观察式纪录片中,摄像机捕捉的正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从某种方面说,摄像机已经代替观众做好了选择,它模拟人的眼睛,是观众沉浸在影片情节当中,与故事中的主体产生共鸣。《纪实72小时》在拍摄过程中就采取了模拟人物视角的拍摄模式,例如采取在窗外观察,在远处观察等一些路人视角,架置运动相机等“偷拍视角”,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增强了观影者的沉浸体验。

1.3 访谈式的观察视角

访谈的介入是观察式纪录片唯一稍加干预的元素,单纯的观察记录并不能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所以访谈的介入是观察式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采访者在基本不干扰被摄主体的同时,以相对主观的观察视角对其进行采访。相比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更能直接的说明问题。面对镜头,采访对象的言行举止以及表情等同场景的真实展现,能够将信息全面的表达出来。通过访谈,拍摄者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被摄主体背后的故事,挖掘他的动因,从而能更好的筛选素材。《纪实72小时》中播出的几位主体正是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健身背后的故事,每一位人物身上都有自己各自健身的目的,例如独自来到茶馆喝茶的无业中年男士;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家重新在自习室备考公务员的年轻人;以及被老板批评后来小唱吧独自消遣的青年小哥等等。每一段人物的素材单拎出来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访谈使得纪录片的故事更加精彩。

2. 拍摄视角的创新

2.1 固定镜头拍摄

固定镜头是最能凸显纪录片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拍摄方法,以最客观的视角传递信息,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观看心理。《纪实72小时》的拍摄大多采取的就是固定镜头的拍摄视角,纪录了一天内某个固定地点里的各类人和事,全面的表现了,某个空间内的人生百态。影片中出现的各类人在健身的画面以及采访的镜头,都使用了固定镜头,利用全景、近景和特写来刻画主体,固定全景交代整体环境,固定近景来贴近受众,固定特写来纪录细节。摄像机作为拍摄工具,其实质上就是代表了受众的主观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相信拍摄的一切正是固定镜头的优势所在。

2.2 不干预主体的跟拍

相比较于固定镜头的客观真实,不干预主体的跟拍也是一种全新的纪录片视角。在不干预主體的情况下对被摄主体的跟拍,可以使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跟随的关系,对于事件的发生过程不介入,也不评价。也正因为这样,让观察式纪录片有了更多的“探险”味道,对于拍摄者来说,观察式纪录片摒弃了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控制,要选择随机应变的抓拍捕捉事件的核心,所以跟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影片《纪实72小时》中,摄像师会跟随被拍摄主体的行动轨迹观察他的一切动作,甚至会从一个场景到另外一个场景,都是要进行跟拍的视角,保持中立态度,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3 手持镜头迎接突发事件

纪录片和剧情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不能事先写好剧本进行走位,而是要现场去抓取有用的镜头,挖掘故事,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面对这些突然发生的未知情况,短时间内找好拍摄角度调整好脚架和相机的固定镜头就显得不太可能,所以手持镜头的拍摄就显得格外重要,相比于固定镜头对画面的严谨,手持镜头相对要求更低一些,但它同样需要将画面拍摄清楚。《纪实72小时》最大的突发事件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位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对象,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他之后会做什么,拍摄者来不及思考,遇到合适的素材摄像只能拿起相机手持,正是这种不可知的相遇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构成了观察类纪录片区别与其他类型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3. 叙事视角的创新

3.1 主体多元化

传统纪录片往往是对单一主体进行拍摄和纪录,甚至在拍摄之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已经进行好了相应的沟通,从而实现拍摄的顺利进行。观察式纪录片则不同,它的观察主体既是多元的又是不固定的,而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就是不同的故事事件,每一位被拍摄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例如在《纪实72小时》第一集中,导演就选取了在茶馆内的几位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了挖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有每天固定来茶馆喝茶的老大爷,还有一些本地的学生等等,这些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因为这间茶馆而汇集到了一起来喝茶聊天,虽有着共同的目的,但背后的故事却大不相同。茶馆的老客户对茶馆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天定時定点来这里喝茶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在茶馆中的所见所闻已经成为了他花甲人生不可缺少的回忆。而和大爷们的“老”形成对比就是茶馆中的“新”,两位高中女生同样成为了导演挖掘的故事背景,高考完的她们没有选择去酒吧或是KTV等年轻人爱去的地方,而是选择了有年代感的茶馆,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挖掘。多元化的主体将整个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变得丰富有看点,同时也实现了叙事视角的创新。

3.2 线性的叙事手法

观察式纪录片的目的就是将摄影机拍摄到的画面真实展现给观众,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展现这种身临其境,观察类纪录片就要摒弃诗意纪录片和阐释型纪录片采用到的操控手段,如现场调度、布景、构图、非线性剪辑等等。而近年来,纪录片的叙事越来越趋向于向剧情片靠拢,开始向剧情片学习如何讲故事,如何加强视听效果,甚至在事件中开始加入闪回,倒叙等等非线性的叙事元素。而观察式纪录片则完全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从早到晚,从白天到黑夜,真实的纪录下固定时间之内发生的事件,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挖掘纪录片的内涵,展现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内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纪实72小时》中,每一位人物的出现都是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影片中甚至还出现了时钟作为时间提示,例如在24小时自习室那一期,导演通过从清晨到夜晚的线性时间纪录,客观的观察了自习室中的24小时。对于在固定地点的观察,因为没有了空间优势,所以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时间点出现的人群也会有着很大的区别。白天出现在自习室的脱产备考公务员的人有着怎样的压力?晚上下班来到自习室复习考证的人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周末和女儿一起来学习的妈妈又是为了什么会选择掏钱来这里学习?所有的一切都会根据时间的线性表达呈现给观众,吸引观众观看。

3.3 解说词串联叙事

由于主体的多元和碎片化的剪辑方式,使得观察式纪录片的需要加以解说词来进行故事的串联以及对主体的背景进行解释。对于传统纪录片,解说词的主要作用是介绍和叙述单纯用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其目的是向观众作近一步的解释说明,帮助他们加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增强画面形象的感染力。现阶段的观察式纪录片虽然是参照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但也在此基础上打破了常规,将解说词插入其中贯穿影片,从而向观众更好地传达纪录片想表达的内涵。《纪实72小时》一开始就通过解说词交代了当天拍摄的地点环境,使观众意识到影片纪录发生在何时何地,在每个采访每个采访者之前,也都会事先用解说词告诉观众接下来采访人物的大致背景,例如年龄职业等等,这会使观众有一种期待感,影片最后继续用解说词收场,对整个影片进行总结,同时也进行意义上的升华。

4. 结语

美国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曾对观察式纪录片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种艺术形式是纪录电影最好的方式,这种纪录电影能更好地传达个人经验和感受,人们没有理由不采用这种有力且独特的剪辑方式。”作为重要的纪录片类型,无论是在前期拍摄阶段还是后期剪辑阶段都要呈现“真实”,以“真实”为根本正是观察式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所在。而要想很好的传达出观察类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创作者就必须秉持观察式的理念,在拍摄过程中和被拍摄者建立信任关系,以轻松的“聊天者”姿态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忽视摄像机的存在,以至于在镜头面前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这样,观察式纪录片才真正做到了观察和纪录最真实的内容,获取最客观真实的生活影像。《纪实72小时》用短小的篇幅真实地展现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人物生活中的真实一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新视角下,观察式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是否可以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加以完善?画面色彩和构图是否可以提高来保证画面在真实的基础上仍具有审美品格?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谢欣榕. 个人作品观察性纪录片《送给“来自星星的孩子”》的观察方式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董湛. 美术类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蒲卫国.剧情片、纪录片创作叙事视点差异性分析[J].电影文学,2013(04):12-14.

[4]张卓,张斌.时间流、场景化和沉浸感: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的样态考察[J].当代电视,2019(05):51-54.

[5]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6]陈楚婷. 纪录片《纪实72小时》中日两版创作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露媛(1996.9.14—),女,回族,河南开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
新视角下中职数学课堂高效提问策略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可持续发展经济会计新视角研究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高中美术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基于MOOC理念提升思想政治课质量创新方法探析
“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