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出版物标点符号使用情况二题

2009-10-28巫建英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冒号标点符号规范

一、引言

在当前语言规范问题的讨论中,涉及词语和字形的内容较多,而有关标点符号的讨论则相对较少,这固然是由问题本身复杂程度的差异决定的,但标点符号的使用并非不存在问题,应当给予一定的关注。胡明扬先生(1995)就曾指出:“又如标点符号和数字的写法也有些问题可以讨论,以供修订时参考。”本文将要探讨的便是具体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问题。

二、中西合璧式语句的标点规范问题

中西合璧式语句指汉语和西文融合在一起的语句。如:

(1)记得在纳米比亚看见一家小杂货店,打出的招牌是:“We sell everything except my wife”(除了老婆,我们什么都卖)。(《读者》2001年第5期第47页)

(2)在英语中,常用and把两个动词连接在一起,如第13课的come up stairs and see it.这种句子常用来鼓励某种动作。/speak up,大声地说。/Love,Jimmy.爱你的吉米。/Your,Jimmy(你的,吉米)。(《新概念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版第202,206页)

(3)因此本体在接受映射时,就必然要对喻体的属性作出选择和限制,例如在隐喻He is a mule中,“mule”有很多属性,仅将其中的一个属性“倔强性”映射到了“他”上,而排斥了许多其他属性和特点……(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4)“这本书读了三天”,如果译成:“He has read the book for three days.”或“He read the book for three days.”都不对,表面上没有语法错误,却只是汉语式的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第36~37页)

(5)我接到朋友的电话,以为她从公司里打来。她说她从家里打来的,并道:“I got the kick。”(《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6日第7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渐扩大,学习、使用外语的人逐渐增多,这类中西合璧式语句在当前的出版物中呈大量增加的趋势。它们不仅在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某些专业教材中大量出现,也经常出现在散文、小说和纪实类作品当中,如例(1)、(5)就都出自纪实性文章,而下面两例前一例出自散文,后一例出自小说:

(6)我闻之大喜,趁机顺着话头应承:Yes,Im a student.这个英国小伙子,大概是见我会英语罢,竟友好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立马放行了。(《随笔》1997年第4期第6页)

(7)我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她用手堵住我的嘴说,Stop您那,我知道你的臭德性,你是怕我粘上你。(凹凸《玉碎》,《中国作家》2004年第7期第44页)

上述文中的材料是近几年阅读中随时记录的,不是某些方面的抽样调查,因此,对我们的文章是否全面反映了这类中西合璧式语句在标点符号使用方面存在的歧异或不规范现象、反映了多少,我们自己也并没有确切地掌握。我们只是把阅读中遇到的相关歧异或不规范现象分类列出,目的是想引起大家对这类问题的重视。考虑到文章的篇幅,下面每类一般只举两个例子,即一个对比组。

类一:

(8)据她说,每回去超市或上购物中心,总会听到店员说一声:“Have nice day!”(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公式性的标准回答是:“You too。(你也是。)”(《海外文摘》1995年第1期第27页)

(9)那官员笑容可掬地回答:“Service fee,Madame.(劳务费呀,夫人。)”(《读者》2006年第19期第58页)

例(8)中,“you too”后用的是“。”号,例9中,“Service fee,Madame”后用的是“.”号。

类二:

(10)什么是That will do.(行了,读到这里!)

(11)有一次翻译“没有办法”这样的话,我译的是There is no way out。(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载《外国语》2002年第5期)

这两例出自同一篇文章,句子形式完全一样:前半部分是汉字,后半部分是英文,但前一句用的是“.”号,后一句用的则是“。”号。

类三:

(12)山姆·吉姆斯讲过这样一句话,To make dictionaries is dull work。(编词典是一项枯燥的工作)。(《英语学习》1995年第11期第33页)

(13)李阳的口头禅是:“如果你想一辈子不犯错误,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当你80岁的时候,你仍然只会讲那句中国人最喜欢讲的表示谦虚的‘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我的英语很糟糕)。”(《当代文萃》2002年第5期第23页)

同样的情况,在句内英语句子形式的末尾前者不用“.”号,后者用“.”号。下面的两个例子间的歧异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14)讲一个人爱发火,汉语的意思就是脾气暴躁,同样,英文中也是这个解释:She was breathing fire and brimstone,it was furiously angry.(她火冒三丈。)(《语文世界·高中版》2006年第10期第20页)

(15)(她要)学生学会三个主要句型:I am happy.Let be friend(我快乐,让我们做朋友)。(《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5日第4版)

类四:

(16)例如,英语句子“Henry likes stews”可以有以下四种词性附码序列组合……

(17)以英语句子“The dog barked at the man.”为例,至少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做词频统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1期第7页)

以上两例出自同一篇文章,都是英语的句子形式被夹在汉字中间,但前者英语句子形式后没用“.”号,后者却用了“.”号。

类五:

(18)一个男人夸奖一个女人,说她穿着新衣服显得格外漂亮,她不应该脸红,而应该大大方方地说:“Thank you.”。(《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1999年第8期第27页)

(19)当机会来临,他们谦虚地说:“No,I cant.”(《杂文报》2001年2月16日第7版)

同样的情况,前一例多用了一个“。”号。

除了上面的五类之外,还有下面这些例子在标点使用方面与前述情况或其他情况形成的歧异:

(20)沉重的脚步声突然停住,此人猛地转过身来,站到我们的斜对面:“Give my money.Give me your money”(把钱给我,把你们所有的钱都给我。)(《世界博览》2001年第5期第50页)

句号放在括号内,与例(12)那类情况形成歧异。就我们观察到的例子看,多与例(12)同。

(21)美国人有句话叫:“You have to kiss lot of frogs before you find the prince”(找到王子之前,你得接受青蛙之吻)。(《中外书摘》2000年第4期第51页)

(22)广为流传的一个经典笑话是,因为印度人通常把T读成D,所以一位印度女士被问及她和她丈夫的年龄时回答道:“Im thirty,my husband is thirty too(我30岁,我丈夫也是30岁)”。(《书摘》2007年第2期第26页)

(23)You were talking about him?(你说的是他吗?)我伸手指指老板。(《书摘》2007年第2期第55页)

上面三例存在着用不用引号、引号所涵盖的范围大小的歧异。

这些中西合璧式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方面的歧异现象。在以往的教科书或其他相关文献中描写讨论较少,但它们出现的范围将日益扩大,出现的频率也会日益提高,因此,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讨论制定出比较一致的使用标准。

三、冒号提示范围的问题

关于冒号的提示范围,相关的教科书或其他著作都有明确或较为明确的规定。如:邢公畹、马庆株等(1992:487):“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第二,要注意冒号的使用范围,一般说来,冒号要管到句末。”在这本教科书里,还明确指出了错用了冒号的例子:“侯宝林给刘兰芳下了四个字的评语:“雅俗共赏”,匀称得当。”

黄伯荣、廖序东(1991:196):“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第二,冒号一般管到句终。”

张静(1986:535):“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第二,要弄清冒号管辖的范围,一般情况下管到句终,有些也超出了句子的范围……”

吴邦驹(1991:56):“冒号主要起提示作用,使用冒号要注意它的提示范围。冒号的提示作用一般要管到句子的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的中间。”吴先生也明确指出下面的例子用错了冒号:“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吕叔湘、朱德熙(1979:258-264)在讨论冒号的作用时,也指出下面的句子属于冒号错用:“赶十一岁,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猪;十三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尽管几乎所有的相关教科书和其他相关著作对此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当前出版物中,冒号的使用不符合规定或规范的却比比皆是。如:

(24)清朝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见《六书音韵表·序》),用的就是两千多年前先秦学者所提出的这条道理。(《语文现代化》1990年第9期第111页,邢公畹先生文)

(25)上了大学,遵照顾炎武的教导:“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胡明扬《语言学散论·前言》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6)有两句古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基本可以反映这种情况。(于根元等《语言哲学对话》,语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274页)

(27)俗话说:“仆人面前无伟人”,就是因为仆人是亲密接触伟人的吃喝拉撒的。(《书屋》2006年第7期第54页)

(28)画面下面有一行字:“她发誓要追随他到天尽头”,也是原来电影广告上有的。(《书摘》2006年第3期第30页,资中筠文)

(29)《全唐诗》中,我们还能看到崔珏的《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为他抱屈。(李国文《锦瑟无端五十弦》,载《当代》,2004年第5期,第183页)

这类不符合规定或规范的现象不仅大量出现在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中,而且同样大量出现在语言学论著、语言学刊物、语文类刊物、以及影响大、流行面广的报纸中。例如:

(30)如果我们对别人说:“你有一双手”,人家会感到莫明其妙,因为人人都有一双手,这句话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14页)

(31)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释:“揣巴,元代俗语,今北京俗语中仍习用,谓胡乱地,不加节制地往嘴里噻(sāi),意思近乎床(这里是一个字形为“口+床”的字)”,这是正确的。(周一民《现代北京话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32)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第1版)

(33)一首流行歌曲唱到:“男人爱漂亮,女人爱潇洒”,反映了男女差别的一种审美观念,即潇洒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是异性所爱。(《汉语学习》1996年第1版,第62页)

(34)小说在一开头介绍“我”家的经济情况时,就明确指出:“我有两个姐姐”,这就为下文写姐姐的婚姻埋下了伏笔。(《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期,第23页)

(35)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读写月报》1999年第3期第13页)

(36)《环球时报》前两年刊登过笔者的一篇小东西:“自行车万岁”,据说还赢得几个音。(《人民日报》1999年2月14日第3版)

(37)记得有两句诗:“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我现在深深认识到在它朴素语言中蕴含的真理。(《光明日报》2000年3月2日B3版)

(38)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历史可助你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成长过程中多一份经验。(《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第52页)

(39)最为恶毒的是最后一句话:“我不敢把这点儿钱付托给素不相识的人手里”,等于说,你们这些人是不可信任的。(《人民文学》2002年第6期第121页)

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情况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

(40)如果我们不介绍具体事实,只是抽象地说:“衍太太是一个表面上和蔼可亲,实则虚伪奸诈的人”,读者的感受就完全不同。(朱德熙《文章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本)

一方面是明确的规定、规范,一方面是大量的不符合规定、规范的用例,而且这些不合规范的用例又有很大一部分出自文章名家甚至规范制定者笔下,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明扬.现代汉语规范化漫议[J].语文建设,1995,(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4]吴邦驹.最新标点符号用法[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

[5]邢公畹,马庆株.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6]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巫建英 太原 山西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030006)

猜你喜欢

冒号标点符号规范
标点符号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小冒号的烦恼
标点符号的争吵
小冒号飞进句子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