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改环境中如何使用历史教材

2009-10-23马桂娟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教什么

马桂娟

摘 要:课改环境中对教材的使用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共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于课改的压力,但如今已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历史教材 用历史教材教 教什么 怎么教

一、由“教历史教材”向“用历史教材教”转变

先前依据教学大纲,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行为。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用历史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随着各种版本的教材纷纷使用,中考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就“教历史教材”与“用历史教材教”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教学大纲规范的学习内容没有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单纯的“教教材”的教学行为,而课标中学习内容的总量大大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规范的知识容量,其中大量的选修模块和新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学习素材,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所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

二、怎样实现“用历史教材教”的教学行为

1.“教什么”的选择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

(1)对基础知识的认识

①以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为背景,依据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朝代的更迭、典型的历史事件(重大改革、农民起义、政治经济成就等)。

②依据“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等原则,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通常以与政治、语文等学科交集的问题等为基本素材,以案例的形式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

(2)对基本技能的认识

根据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读图分析技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描述和阐释事件的技能、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3)对基本方法的认识

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掌握和运用好这种学习规律,即学会了历史的学习方法。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法、图文转换法、地图记忆法、案例分析法等。

2.“怎么教”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要实施“用历史教材教”的教学行为,须注意几个问题。

(1)利用学生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特点,搞好课外活动、随堂活动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不断创新教学途径、方法、手段。例如:一年级的历史活动课“春秋战国故事会”,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其情其景,历历在目:荆轲的慷慨悲壮、孙膑的果敢机智、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墨子的兼爱非攻、宋襄公的荒谬迂腐、庄子的清净无为……一个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通过活动培养了同学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而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他们说:“历史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对话,与他们同甘共苦,同喜同忧,其乐无穷”“我们只有在历史课上才实现了‘沟通无极限”有的同学表示多搞些活动,多上几节历史课。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探究性学习。当人遇到新、奇、特的人或事时总想寻根究底,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可诱导学生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如:讲香港问题时,做成一个小专题,香港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是在什么时候被英国侵略者蚕食的?那时英军为何频频得手,清政府为何屡屡割地?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的?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这一系列问题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他们搜集各种资料,表现了对香港问题特别关注。再次,利用认知规律,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迁移、对接、碰撞、整合,培养兴趣。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詹天佑》,当历史课上讲清文化的科技时,又讲到了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问题,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认真看书,仔细听讲,原有知识得到了深化。历史课上讲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我告诉大家:天京在不同历史阶段叫过不同的名字,你们查一查,都叫过什么名字?分别在什么时候?学生们踊跃查书、翻资料,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3)利用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因人而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同学吃饱、吃好,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现每个同学的特长,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际教学中,把教学目标问题化、系列化,目标要适宜,不能过大或太小,应用“跳一跳够得着”原理,让不同“身高”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自豪和自信。

(4)利用学生喜爱影视剧的心理,在观看影视剧过程中,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机,电台常放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电影的实际,我特定一份《唐山电视报》看哪个电视台在播放与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有关的影视剧,及时转告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家里看电视,然后到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抑或写观后感。像《长征》《大汉天子》《林则徐》《开天辟地》……相当多的同学在我的怂恿下,从头看到尾。通过看电视、电影,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为补充,会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等。

课改环境中对历史教材的使用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共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于课改的压力,但如今已成为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突破口,今后对于这一问题,我还将继续探索作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契机。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稻地中学

猜你喜欢

教什么
小学语文“教什么”与“怎样教”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高职课程再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