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什么”与“怎样教”

2017-03-21崔惠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本体语文课程

崔惠清

20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读写听说的训练,语文课堂上凸显的是工具性,但总感觉似乎少了些灵性。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之后,再看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工具性淡了,人文性浓了。可是发展到后来,有些语文课堂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片面追求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感觉语文课越来越像是思想品德课了。

自去年开始接触并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在课堂上尝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这不仅仅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还指向“语言训练点主题”和“内容情感主题”两个方面,简单地讲就是指向“语用主题”和“人文主题”。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目标更清晰,课堂容量更大,教学资源整合更加巧妙、恰当。学生的阅读量加大,孩子们在课堂上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理解与运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语文课堂也更具活力了。

上学期,新发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各学科蕴涵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对于语文课程而言,这就是说,今后要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独有的德育功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让我不由想起了梁衡老师在《教材的力量》一文的开头所说的话:“中小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而教材就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他在结尾又写道:“教材(语文)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不禁思考:“今后的语文课到底要怎样上?”带着困惑,我认真阅读了王尚文、吴忠豪两位教授分别撰写的《语文教学教什么》及《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两篇文章,顿有拨云见日之感。

王尚文教授认为“教什么”取决于“为什么教”,他指出叶圣陶等前辈和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的理解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说得简洁一点就是一篇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

吴忠豪教授则提出: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不应该是单纯的“教课文”,而是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他指出,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由语文课程一科独担,而是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德育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和参与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来实施。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把握语文德育范畴,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探求德育实施的有效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切实把德育落到实处。从吴忠豪教授所介绍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和《将相和》这两个课例的对比上不难看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而“非本体内容”教学,也就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德育元素”则是渗透在本体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之中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思考“教什么”的同时,我们不妨再多想想“怎么教”,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内涵,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 编 阿 宁)

猜你喜欢

工具性本体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眼睛是“本体”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