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字音读法之浅谈
2009-10-23郭立江
郭立江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唐人王维的《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这里,题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应为“砦”,通“寨”,按古音应读作“zhɑi”,而不读“chɑi”。另有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ɑ”,而不读作“xie”。
在初中教材里面,选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而不该读为“shuɑi”。
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该诗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应该读作“huɑi”而不是“hui”。
但是,在平时,却常常听见有人把《鹿柴》中的“柴”念为“chɑ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ɑi”、“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严格说,其读法是不对的。
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回”,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对这一点,《鹿柴》、《山行》二诗在小学的《教学参考书》里边有明确的说明。
此外,在初中教材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而不是念去声“sheng”。
有此一说是:根据古今音变,文言文和旧体诗词中的“斜”、“衰”、“回”、“胜”等字,应统统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方为正确。此说差也。
在统编中学教材高一册《诵读的要领》知识短文中如是说:“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如像上面提及的诗词中的那些字词,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应该照顾和考虑到古诗词的音韵和平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读音。
高中教材里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两词中,就有此情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的“看”和“更与何人说”的“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华(huɑ)”、“看(kɑn)”、“说(yue)”,而不应读作“华(huɑ)”、“看(kɑn)”、“说(shuo)”。“早生华发”句,根据《念奴娇》的平仄,此处应是“仄仄平平”,“华”在此应是平声,这方才合乎词牌格律。如读为上声,就不合格律了。
同样,《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句,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更与何人说”处,应为“仄仄平平仄”。根据词牌格律,“相看”处的“看”、“何人说”处的“说”,自然应念“看(kɑn)”和“说(yue)”。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仄仄平平仄”。根据词牌格律,“相看”处的“看”、“何人说”处的“说”,自然应念“看(kɑn)”和“说(yue)”。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野”应读作“yɑ”,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e”,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如《阿房宫赋》中的“阿房”二字,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epɑng”,而取今天读音读作“ɑfɑng”,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又如“互文见义”中的“文”、“见”,本应读作“wei”和“xiɑn”,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读作了“wen”和“jiɑn”,约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现在就都读为了“互文(wen)见(jiɑn)义”。
我们在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文言和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宁信度,而不信脚,不亦惑乎!
作者单位:阜宁县古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