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点思考

2009-10-20黄凤春李彦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大众化人文精神人文

黄凤春 李彦武

当下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而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开始大众化。高校开始热衷于商业效应,盲目地追求数字扩大和校舍的豪华,进而逐渐丧失了原有追求和气魄,教育的理念从诲人不倦的育人转移到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文精神在大多数高校的丧失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

首先,教育观念商品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参与其中,本应该独立于社会并引导社会的高校,沦为了商品经济的附庸,社会的奴隶。许多教师私欲膨胀,学校见利忘形,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存在着太多的蝇营狗苟。教师淡忘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抛弃了追求真理的理念。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不论集体还是个人甚至都不择手段。市场竞争大潮中,教育公益性、公正性正经历严峻考验。学生这加工不成形的产品,正日益地在现实中体现。

其次,学术科研世俗化。中国的教育大众化,科研也大众化,这是天大的笑话,人人都搞科研,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科研了。科研被末流化,边缘化,投入不够,重视不够,流于形式,难有真正成果。分割后的科研投入完全是浪费,真正做科研资金不够,一点不做又不行,只好搞形式。如今的学术腐败就是如此,创作时东拼西凑,遮遮掩掩,甚至生吞活剥。更有甚者,可以用钱来买创作,为了所谓职称,可以作伪搞复制品。虽说当下的学术论文很多,但鲜少有价值的。

再次,教学思想单一化。有一句话说:世上有两种教育属奴化教育,一种是不让他受教育,另一种是只让他受一种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内容过于单一,上面老师滔滔不绝,下面学生认为这是瞪眼说瞎话。许多教员固步自封、知识单一、思想老旧,观念陈腐,敬业意识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教学上缺乏激情与朝气,满足于老旧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不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这必然导致学风的每况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日趋湮灭。

最后,管理模式行政化。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有一种不参与政治的独立的话语权,对社会有批判性、建设性的前瞻。这种风气早在战国时代齐国就曾显赫一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齐鸣的学宫。五四时期的北大那种兼收并蓄的师风,教授治校的理念,追求真理的精神,都是我们后者遵循的楷模,而高校不可轻易为情绪不稳的学生所左右,但也不能沦为政客的天下,如果学校的管理被行政化,那将是对高校价值的彻底扼杀。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把人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而人文精神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人文精神的缺失就相当于割去了一个完整意义上人的最宝贵的部分,而且它不仅属于个人还属于社会,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我们过去反封建,但不是反传统,那些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丢,丢了我们就失去了根,就再也难以站稳。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民族要昂首阔步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教育状况,我们首先要真切地意识到“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只能日趋衰亡”,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失误,直面自己的责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重建人文精神已是我国教育发展当务之急。大学应该是迈向社会的踏板,系统接受人生教育的天堂,提升人生境界的机遇,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它当成了职业培训场所。而事实证明即使是职业培训场,没有人文理念,“生计教育”也难以达标。所以缺乏人文理念的教育环境只能更多地延展学生的精神匮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也不必一定为其它民族所同化的特质,这些特质也正是她的文化优势。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华文化中的基于人性的韧,基于和谐近于黄金分割的度,基于宇宙万物联系天人合一的道,都是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我们不能丢掉。中国的大学要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把自己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守护或说重建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性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延续我们一代代学子的精神血脉。

黄凤春,李彦武,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大众化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