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创新重在解放学生大脑

2009-10-20何春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凡卡争议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的讲话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任务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但现行的语文教学形式依然离不开满堂问、填鸭式和题海战术,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得原本充满幻想和创造欲望的少年儿童,变得木讷和闭塞。正如中科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所说:“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所缺乏的是好炉子。”

为了解除束缚学生大脑的桎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就要求语文教学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随时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走语文教学创新之路。

一.激活探索思维,培养质疑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思考蒸汽现象,竟带来了一次科技革命……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说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是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教学要有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以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每节课都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和机会,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很简单、很可笑的问题不能讥笑,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如在教《雷雨》这一剧本时,有学生提出“侍萍这一女子太过善良了,她应该拿来支票,然后让周朴园赔偿精神损失费这才是明智之举”。还有在教授《三块钱国币》时,我们对杨长雄作见义勇为、能言善辩这样的概括时,学生有疑问,认为杨长雄有无理取闹之嫌。这类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质疑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不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创新意识的萌动吗?作为教师要给予肯定,正确引导。诚然,学生一些违背常理的言行不等于创新,但教师也要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假若教师理解错位,武断训斥,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智慧的幼苗,让富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二.发散求异思维,鼓励争议精神。

语文课堂争议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是因为“争议”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大同见解的各自依据。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便很难奏效。不难想见,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给予争议的自由。

教师要明确认识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当课堂内学生有争议时,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而轻易放走了学生争议的机会,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难得的机遇。对知识性的争议,教师要评价及时、果断,不可含糊其词,而对分析、理解内容的争议,要肯定多解性,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营造争议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是否有保护学生独立的意识,而且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争议,营造利于开展课堂论辩的条件,以求通过争议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凡卡》一课时,有学生为凡卡叹息,你为什么写一封不贴邮票,没有地址的信呢?我抓住时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凡卡贴上了邮票,写清了地址,结果会如何?”一石掀起千层浪,小小的问题竟引发了一场课堂争论,有的学生认为,爷爷收到信就会带凡卡逃离火坑,有的学生认为,凡卡回到乡下生活会比学徒生活强一些,至少爷爷是疼爱他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凡卡最终难逃悲惨的命运,因为上文写到他的爷爷生活并不好,也在死亡线上挣扎……学生众说纷纭,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堂争议,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它对于增进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

三.诱发灵感思维,展开想象翅膀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小朋友要到中国去,其父问为什么?他说到中国捡钱包,其父惊愕。他解释道:“在中国很容易捡到钱包,中国小朋友几乎人人都写过捡钱包的作文。”一位专门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心理的日本专家也曾经讲过,中国孩子画的鸡都是两条腿的,老师表扬说观察仔细;美国孩子画的鸡不少都是四条腿的,因为他们喜欢吃肯德基的鸡腿,渴望鸡能够多长两条腿,老师赞扬道想象丰富。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观念导致的结果,但从中不难看出,是我们教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儿童灵性的开发。

那么,如何诱发灵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定势思维方法,不断地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我们不仅要为学生“雪融化了是春天”这样富于想象的回答叫好,而且要为异想天开的设想喝彩。例如《时间最公平》这首诗歌,告诉我们时间是公正的,每天二十四小时,谁也不多一分,谁也不少一秒。教育同学们珍惜宝贵的时间。学后一个女同学写了篇读后感,没想到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时间老人,你为什么要公平?你为什么不多给忙碌者一点时间,你为什么不少给空闲者一点时间?这虽然是平淡的语句,但却是活跃的直接感情,闪耀着灵感的火花。我把它作为范文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同学们都感受到想象的魅力。

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是在大脑不断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自觉地把“创新意识”糅合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解放学生的大脑,使我们的下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萌发强烈的创新冲动,挖掘潜在的创新意识,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何春梅,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猜你喜欢

凡卡争议思维
《凡卡》续写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20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