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2009-10-13郎庆华

现代情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

郎庆华

〔摘 要〕本文阐述了泛在网络的涵义,并结合其特征,分析了泛在网络与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目标,提出了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泛在网络;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8-0108-04

Goal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Mobile Phon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the Ubquitous NetworkLang Qinghua

(Library,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larifi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biquitous network,combined with its characteristic,and analyzed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ubiquitous network and mobile phon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Then,around this goal,itprovided som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mobile phon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the ubiquitous network.

〔Key words〕ubiquitous network;digital library;mobile phone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s

1 泛在网络的涵义及特征

1.1 泛在网络的涵义

泛在网络从字面上来讲就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即无论用什么数字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宽带网。“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无所不在包括五个方面,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施、任何内容、任何人对各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无所不在进行传播,而现在通常被理解为互联网环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处于全面互联的状态。泛在网络的核心也就是无所不在。泛在网络有两层重要含义:一是随时随地的网络;二是网络的通信超越了人与人的通信,继而出现了人与物的通信,物与物的通信[2]。从这两个层面延伸就可看到泛在网络真正的前景。目前,最先提出泛在网络计划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努力推进信息技术研究,都在努力确立各自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泛在网络”计划,两国的信息网络不但得到了完善,而且在一些尖端的信息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动。中国的泛在网络研究也已逐渐展开,泛在-北京、泛在-青岛研究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未来5年将是泛在网络普及、提升的关键阶段。

1.2 泛在网络的特征

泛在网络是一个新生概念,但它已呈现出以下日渐清晰的特征[3]:

1.2.1 泛在性、异构性

多种接入方式、多种承接方式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接入;任何对象(人或设备等)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得永久在线的宽带服务,并可以随时随地存取所需信息。

1.2.2 自组织、自愈性

节点动态、智能的接入网络,并具有分布式管理的功能特点,网络具有高抗干扰、抗故障能力,网络节点具有自恢复能力。

1.2.3 开放性、透明性

网络技术对业务及用户体验是透明的;用户无须关心网络状态以及采用何种技术来接入和承载。

1.2.4 移动性、宽带性

泛在网络环境的基础是高带宽接入;基于铜缆、光纤的上下行对称宽带接入,基于OFDM、802.1X的固定高速无线接入,基于3G/4G的移动高速数据接入也将被广泛应用。

1.2.5 多媒体、协同性

数字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服务将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并起到方便生活、提升功率之功效;信息整合和服务协同是泛在服务的核心。

1.2.6 对称性、融合性

用户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服务;网络作为基础构架,可向其他行业提供信息通讯服务,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提升个人、企业、家庭的生活品质及工作效率。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泛在网络不是颠覆性的网络革命,而是对传统网络潜力的挖掘和提升,它将为手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目标

2.1 泛在网络拓展了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空间

手机图书馆,也称移动图书馆、无线图书馆。它由手机终端、移动接入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系统3个部分组成,是将无线通讯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手机终端延伸、拓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与服务,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手机图书馆服务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实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且由于手机的双向交互功能,读者可以利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目前已经开发的和正在研制的手机图书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服务功能:图书借阅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到期提醒、读者证事务、新书信息公告、参考咨询、读者留言、讲座信息及预定、书目信息查询、移动阅读、个性化定制服务、邮件、论坛和博客服务、读者荐书和选书等。

根据手机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手机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连接方式主要有手机短信息与手机无线上网两种。短信息连接,主要通过手机短信息发送指令的方式进行服务,信息内容以短小精练的文本为主,服务特色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两方面。它适合一些提醒信息、互动参与查询信息及个性化定制类信息服务。无线上网连接,可以提供图形化的访问界面,用户可以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大容量图书信息的查询和阅读,除了一些基本信息的查询服务外,图书阅读功能也可在手机上实现。

国内图书馆使用的移动通讯技术以手机短信为主,部分图书馆开通了WAP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多以短信息通知提醒、续借为主,功能还比较简单。短信服务是目前国内手机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模式之一[4]。随着泛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平台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新的网络:移动互联,甚至出现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它可向人们提供随时随地跨网的移动信息服务。作为移动信息服务的手机图书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利用电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的终端局限性,让在某个时间不方便上网或暂不具备网络条件的用户,能更为方便地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泛在网络的出现,拓展了手机图书馆广阔的信息服务空间,它将使数字图书馆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逐渐变成现实。

2.2 泛在网络促进了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目标的实现 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型、开放型、融入用户过程、随时随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5]将成为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追求的目标。虽然目前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开展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但由于自身建设的不足和移动终端存在的缺陷,手机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数据传输速度慢。即使是WAP服务也受制于传输带宽。(2)手机终端功能的缺陷。手机屏幕较小,提供文本格式单一,不支持多媒体信息;信息交换平台与无线通讯设备不兼容,标记语言标准的不一致等等,造成了用户寻址困难,阅读不便[6]。然而,泛在网络的普及和提升、智能手机系统功能的增强以及无线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年轻一代读者电子阅读习惯的逐步形成、图书馆自身服务网络的完善,博客、搜索、社区、位置服务、多媒体远程教育等都将在移动互联网上出现,这一切将使手机图书馆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目标。

3 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施策略

3.1 普及泛在网络

为了让泛在网络真正实现网络无处不在和应用无处不在,首先,要实现不同网络的融合,高度普及先进的基础设施。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之间,固定网、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之间都应该实现融合。尤其在通信IP化、移动化、宽带化的发展大潮下,无线宽带技术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无线宽带技术正在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以及短距离无线接入等多个层面上不断创新,实现了多层次的广泛覆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移动泛在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物理基础。在融合的无线网络环境中,3G将成为公共的无线通信平台,它的出现能够让宽带的互联网走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泛在网络的概念。新的“三网融合”将从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加速推进,为未来的泛在网络社会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其次,应建立泛在网络可用性和互通性的标准化保障体系。泛在网络在全球正从设想变成现实,从局部应用变为规模推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技术的标准化是泛在网络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标准制定将市场上各自为政的利益主体聚集起来,形成合力,使之朝着共同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大规模生产,并引导泛在网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泛在网络标准体系有4个重点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和对象标志技术标准。由于泛在网络涉及网络技术异常复杂,其技术标准也多种多样,标准化研究仅靠某一部门、某一企业是难以完成的。为了加快我国的泛在网络技术标准研究,有必要由国家主导建立一个泛在网络标准化机构。

三是积极开发和应用无线技术。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不仅要依靠有线网络的发展,还要积极发展无线网络。其中Wi-Fi、3G、ADSL、FTTH、电子标签、无线射频等技术都是组成“无处不在网络”的重要技术,使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所有电子终端及物品都处于可随时连接互联网的环境之中,而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利用多个网络,借助统一的智能终端让用户获得最佳的业务体验,最终实现“移动泛在业务环境(MUSE)”的设想[7]。

3.2 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形态。由于各数字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层次开发不理想,数据库建设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各门户网站建设程度不一,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共享和访问数字资源困难[8],因此,必须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以此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泛在网络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方式主要是信息整合。所谓信息整合,主要是通过某种机制或标准,集成、描述、链接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数字资源,使相对独立的信息实体之间产生联系,实现数字资源之间的全方位整合和一步到位的获取。

基于信息的整合分为基于信息链接的整合和基于信息门户的整合。其中信息门户中的学科信息门户是目前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的重点,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在资源整合的内容上,除了对以因特网上可以获取的公共资源为主体的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外,还应将本地馆藏资源(包括馆藏OPAC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特色资源库等)集成到信息门户中,与网络学术资源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资源体系,实现两种资源在统一界面上的无缝存取[9]。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学科知识门户”;二是在资源整合方式上,应以知识组织体系(领域本体、知识库、概念图、主题图)代替传统的分类体 系与主题词表,对资源进行基于知识的整合,由信息门户向知识门户演化[9]。通 过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需要,集成整合学科领域的核心和 相关学术资源,为专业用户提供一个有效利用领域学术资源与服务的入口[10], 从而为手机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利用的支撑平台。

3.3 提供手机图书馆的基本信息服务

3.3.1 手机短信服务

短信功能是手机的特有功能,利用其短信接收功能可以接收图书馆短信平台上发给读者的通知、通告和一些即时信息。另外,读者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接收图书馆通过短信平台发来的提醒短信,如还书、预约、账户款项、催还、预借、超期提醒等。

3.3.2 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可使读者从传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脱离出来。它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连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服务器,对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或其他电子资源进行在线查阅,且不受时间和所处地域的限制。移动阅读不仅节约了读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大大提高了馆藏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如国家图书馆经过试运行,逐步建成了手机阅读服务模块,目前可为读者提供20余种报纸和1 000余种图书的数字信息服务。

3.3.3 浏览和下载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和下载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除了文字外,还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4 构建手机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智能系统服务平台

智能手机将成为泛在网络无线通讯的主要终端之一,它让泛在网络无所不在。所谓智能手机,是指借助无线移动网络实现手机与计算机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式通讯,其功能除了具有传统的通话功能外,还包括网络计算机、掌上计算机、接收短信和便携移动等功能。融合3C的智能手机必将成为未来手机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手机具有以下特点:(1)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发短信等手机应用。(2)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下的CDMA 1X或者3G网络。(3)具备PDA的功能,包括PIM(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4)具备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在这个操作系统平台上,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从而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的扩充。(5)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的功能。(6)功能强大,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7)电子邮件可能是智能手机用户所需的最重要功能,但随着连接性的提高,智能手机还有更多的潜在功能,如支持Web 2.0服务等[6]。总之,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

结合3G通信网络的的支持,智能手机势必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把泛在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相结合,为手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智能系统服务平台,使图书馆的服务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科研中去,是实现泛在网络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无所不在的最佳方式。

3.5 融入Library2.0的服务理念,实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 Library2.0是Web2.0理念与技术所引发的图书馆现代服务的新阶段,是一种先进的服务技术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的结合。它倡导图书馆打破原有被动的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者的生活中,真正使图书馆无所不在和以用户为中心。这就要求手机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利用泛在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积极进行信息环境的构建,在发挥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的同时,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并与Library2.0的服务相结合,把其技术渗入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各个领域,再生成新的信息服务[11]。

3.5.1 定题跟踪服务

传统的定题服务可以利用RSS直接为用户推送信息,采用RSS后可以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用户一次订阅后,无需每天浏览图书馆主页,只需利用RSS阅读器即可看到最新的馆内新闻发布与专题指南。

3.5.2 智能型网络互动参考咨询

智能型网络互动参考咨询是手机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最重要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和用户之间借助手机图书馆,通过短信、电子邮件、语音交流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利用各类网络检索工具检索、选择、加工、传递信息并形成个性化咨询报告传给用户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轻巧贴身、即时等通信特点,迎合了现代图书馆参考咨询个性化即时信息传输服务手段的需要,能方便快捷地为读者、专家、学科馆员通过手机图书馆这个网络平台“点对点”相互交流,如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更加人性化地实现参考咨询的多媒体信息互动。在开展智能型网络互动参考咨询服务时:一是应建立具有丰富背景知识的学科馆员制度;二是学科馆员可以利用移动博客与用户直接交流信息、学科馆员同行之间交流信息。移动博客,是在博客、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网业务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网络博客的更深层次的应用,是以移动终端为媒介、博客为应用、个人信息为散发点所打造的个人发布信息和共享信息的互动平台。

3.5.3 移动学习社区

3G拓展了远程教育形式,手机图书馆可为移动用户提供无线互动式视频多媒体教学,为用户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动态的学习空间。

3.6 开展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搜索服务

移动搜索是基于移动通讯的网络搜索形式,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对接,将包含用户所需信息的互联网中的网页转换为移动终端所能接收的信息,并针对移动用户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移动搜索主要有WAP搜索站点模式和手机短信搜索引擎模式。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搜索服务业务已悄然兴起,和Google等基于电脑和互联网平台的传统搜索引擎相比,移动搜索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直接获得简明扼要的查询结果,而不是大量的网页链接。它将领跑第三代搜索技术,通过分析网页之间的关联,模仿人的思维模式,对要查找的概念进行关键字联想和分类。Google2004年就推出了基于短信的手机搜索服务,涵盖的功能十分丰富——从网页、图片、移动互联网搜索、地图搜索到方便易用的Gmail,Google移动搜索都能实现。2005年雅虎推出类似服务。2006年,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联手Google,百度则与诺基亚结盟,共同进入手机搜索市场。手机定位服务主要为手机用户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查询,它极有可能成为手机搜索服务的一大方向[12]。手机图书馆可以利用3G先进的移动定位技术,帮助读者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临近图书馆的位置,路线的行走以及为用户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如馆藏资源分布、馆藏资源的检索及域名查询等。在移动搜索服务中,图书馆作为内容提供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必然融合,移动搜索将与内容丰富的互联网内容结合起来,届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将在手机图书馆上全部实现,这不是不可能的。

4 结 语

泛在网络的出现为手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它将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和服务延伸到人们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去,为实现“后数字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的大思想、大理念、大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朱庆华.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8,(3):23-25.

[2]王志东.什么是泛在网络[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0111/10375745434.shtml,2009-01-11.

[3]聂延波.环境感知泛在网络[J].华为技术,2006,(10).

[4]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6,10.

[5]高兆云.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J].情报杂志,2008,(2):156-158.

[6]龙朝阳,王灵.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3):8-11.

[7]杨庆广.泛在网络:应用高于技术[EB/OL].http:∥club.catr.cn/thread-37536-1-1.html,2008-01-22.

[8]黄长著.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36-40.

[9]黄如花.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5,(7):11-15.

[10]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2:154-155.

[11]http:∥baike.baidu.com/view/535.htm#1[EB].

[12]匡文波,张峰.手机搜索:网络信息检索领域的新热点[J].图书与情报,2008,(4):68-71.

猜你喜欢

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