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艺术特点新论
2009-09-25高维
高 维
[摘 要]大学教学艺术的主体和载体,即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作为教学内容的高深学问决定了其与中小学教学艺术在共性基础上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包括:教学艺术过程的定向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教学艺术内容的再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教学艺术情感的双向性与单向性的统一,教学艺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以及教师学术和教学智慧的统一等。
[关键词]大学 教学艺术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95-03
[作者简介]高维,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教学艺术的特点是针对它与其他艺术或教学科学的区别而提出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教学艺术具有活动的双边性、过程的定向性、内容的再造性、审美的功利性等;与教学科学相比,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等。已有的研究,往往从教学艺术相对于教学科学的特点的角度,套用教学艺术基本理论来阐释大学教学艺术的特点,这些研究并没有全面地揭示出大学教学艺术的独特之处。本文在分析大学教学艺术的主体和载体的基础上,阐释了大学教学艺术区别于中小学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大学教学艺术的主体与载体
当前的大学履行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中教学是大学最为古老的一项职能。大学教学也传递知识,但大学更强调学生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①。大学研究和传递“高深学问”,高深学问因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们所推崇。大学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教学艺术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教学艺术的主要载体为教学内容。大学教学艺术活动之所以具有与中小学教学艺术不同的特点,源于大学教学艺术的主体和载体——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作为大学教学内容的高深学问的独特性。
(一)大学教师:科学研究者
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核心力量,盛名的大学必有卓越的“大师”。大学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其权力,而是来自其所掌握和研究的专门知识。大学教师不仅从事教学,也从事科学研究,而且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的源泉和推动力。没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大学教师,只能传递僵硬的知识,而只有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成为最好的教师,“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②。在教学中,大学教师“不但要在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中对学生进行传授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要引导他们在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探索”③。这样,他一方面要在已有知识的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又要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并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兴趣,使之走向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要达到以上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在注重科研的基础上,学习、体悟和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 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二)大学生:身心成熟者
大学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门教育,其对象主要是生理、心理上都趋向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这不但是大学区别于中小学校的特点,也是我们认识大学教学艺术特点的基础。大学生朝气蓬勃、眼界开阔,喜欢接触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其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与中小学生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其主要以自学为主。当代世界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也由讲授为主转移到以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因此,大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研究的方法。大学生广阔的信息来源、自主的思维能力以及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大学教学内容:高深学问
大学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和复杂性上较中小学都大大地增强了。关于大学教学的目的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观点:认识论主张大学应研究和教授纯粹的高深学问,而政治论则认为大学应“经世致用”,为社会服务。我们认为,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基点应是其要义所在。正如约翰•布鲁贝克所言:“传统的或正统的院校情愿牺牲适切性而保持概念体系;自由大学则牺牲概念体系而保持适切性,要获得最理想的学习,教授必须对这两个方面都加以注意。”④虽然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是现代大学发展的一个走向,但大学仍应对普遍规律进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应以具体的事实为对象,并让它们说明一般的概念。大学应该研究和教授各种事物的普遍原理和思维的方法,即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要走向实践性的岗位,但在大学学习的普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思维和研究的方法,将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工作对象,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更从容地面对新的课题。高深的学问及其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不能将其简单化地灌输给学生,要教的有效、教的巧妙,同样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二、大学教学艺术的特点
据上所述,大学教学艺术由于其主体和载体的独特性,在与中小学教学艺术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艺术过程的定向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其他艺术活动是诗意的飞扬、自由的挥洒,而教学是有目的的,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活动相比,具有过程的定向性特点。
基础教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成为评价教学的最终尺度,中小学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大大小小的考试和评定的存在,也极大地限定了教师的教学及其过程。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能够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按照美的规律,通过艺术化的表演,达到高超的教学艺术境界。但是,在我国现实的境遇下,更多的情况则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身心疲惫。这种过于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失却了学生体验的丰富性和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教学技术大行其道的同时,教学艺术则被边缘化了。
大学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概况、研究的基本进展以及存在哪些重要的问题。这是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明的,即所谓教学过程的定向性。但是,由于教学媒介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这些内容往往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大学教师有高度的教学自主权,其一般可以自主地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另外,由于大学的教学内容为专业性的高深的学术性知识,许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有非结构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发挥能动性,实施对话教学或提出和验证假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问题和假说可能暂时是没有明确答案的,这种教学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⑤。
(二)教学艺术内容的再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创造性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生命,没有创造性,就没有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等相比,学校中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被规定了的,教师通过“语言的运用、概念和原理的阐释、例证的分析、实验的演示、问题的启发等”⑥,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
中小学所要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已知”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中小学生相同,大学生也要系统地学习一些已知的理论和知识,但现代信息媒介的发展,为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条件。“阅读教科书令人疲惫,而专注于某一种单独的对象又使人受限制,唯有两者合用,才相得益彰”⑦,大学教学艺术的内容是再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大学教学内容的再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科内的一些基本事实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避免只“死记”肤浅、呆板的知识而无所得的现象。大学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学应该成为青年和老年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活动的家园。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⑧。许多学者的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在与学生在上课、讲座或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也参与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创造过程。当然,“创造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艺术家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艰难的相互作用过程”⑨。
(三)教学艺术情感的双向性与单向性的统一
与教学科学相比,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审美性等。但由于大学教学艺术的主体和载体的特点,使大学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和审美性与中小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中小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长,有许多共同的活动,教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使教学充满了人间清纯之情感,这为教学艺术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对其学生的一个幽怨的眼神都能敏锐地省察、体悟并给以适切的教育,而背后支撑他的则是其对学生的挚爱情怀。情感在大学教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大学也需要“友爱”教学,“友爱教学的标志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热爱”,但是,大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减少,自主学习时间增多,学生和教师交往较少,因此“计划友爱教学并不容易,但它的重要性从学生持久地抱怨与教师个人接触太少这一点可得到证明”⑩。如果说,在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主要是相互的,具有双向性的话,那么,在大学教学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这一单向性的情感,而且,这种单向性的情感甚至比双向性的情感更为普遍。学生怀着崇敬和期待进入课堂、报告厅,沉醉于教师的理论阐释、逻辑演进和问题揭示中,从而体验到美的享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往往以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和热爱为中介,教师对学术和思想的爱和追求,往往会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学术和思想的憧憬,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许多学生“一无所知”。笔者指出大学教学艺术情感的单向性并不是否定大学教学艺术情感的双向性及其重要性,更不是说大学教师不关爱学生,而意在指出大学教学艺术中师生情感的独特性。
(四)教学艺术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指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是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B11。中小学教学艺术和大学教学艺术都有其内在美和外在美,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基于事实,我们会发现,由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其往往对科学知识内在美的感受力尚不强,正因如此,小学教学更应强调教师教学的形式之美。例如,教师通过甜美的语言、巧妙的板书、鲜明的实物以及设计精美的多媒体来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自制力和逻辑抽象能力都大大增强,大学教学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板书美观程度以及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的要求并不太高,而更重视所讲授内容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美,假如没有他们那神奇的力量,智慧和美还将淹没在往日的岁月中。强调大学教学艺术的美首先是教学的内在美,并不是否定大学教学艺术外在美的价值。在淡化上述教学形式的同时,大学教学艺术还应对一些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教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未知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启发学生与其一起思考和探索,并享受科学探索之中思想的独特之美、逻辑的严谨之美、实验的意外发现之美和公式的简单对称之美。
(五)教师学术和教学智慧的统一
中小学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为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其变化性不大,在几年的教学生涯后,教师一般都能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大学教学的内容是高深的学术,学术在不断地发展,大学教师必须亲临学术的最前沿,并亲自参与学术的创新活动。在教学中大学教师绝不能是搬运工的角色,尤其在信息时代,教条式的教师肯定会为学生所抛弃。大学教师要实现好的教学,必须以自身的学术研究为根基,并能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这样才能教得有效、教得巧妙,实现大学教学的目的。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却不善于教学。一个学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还应具有教学智慧,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如果说中小学教学艺术是教师之“爱与技巧”的结合的话,那么大学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的“学识与智慧”的结合。中小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教学中的技巧,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大学教师则通过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以及教学中的对话和启发艺术,使学生认识到理性、逻辑、实验之美,实现教学的生成,继而达到“寓乐于教”的教学艺术效果。
注释:
①②⑦(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152,157.
③⑨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78,116.
④⑩(美)约翰•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第三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2,102.
⑤⑧(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7,146.
⑥B1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74,95.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