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媒体整合与校园文化引领
2009-09-25张英杰杨延生吕海青孙波
张英杰 杨延生 吕海青 孙 波
[摘 要]为使高校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主张有效地整合媒体资源,通过集聚、重构和优化,形成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而又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舆论宣传合力。
[关键词]高校媒体 校园文化 引领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89-02
[作者简介]张英杰,杨延生,吕海青,孙波,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266033)
由于高校各种媒体自身传播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媒体环境的深刻变化,其舆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有效整合媒体资源,通过集聚、重构和优化,形成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而又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舆论宣传合力是当前高校媒体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渐积淀下来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意识形态。它以大学的各种有形活动为彰显方式,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高校媒体作为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和构建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作用。
1.高校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新闻媒体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是新闻舆论引导,马克思在阐述新闻理论时就曾经说过:“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①高校媒体作为学校的思想阵地、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承担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师生文化素质等重要职能。校园媒体在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评判和反思中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使文化内涵得到认可和接受,进而培养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方向发展。
2.高校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培育作用。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的精神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高校媒体把培育学校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办学资源,发挥师生继承和创造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霍克海默说:“收音机和电影决不亚于飞机和枪炮的作用。”②百家讲坛引发的对传统文化解读的热潮再次证明了媒体文化传承的魅力。而且校园媒体几乎没有市场的压力,这就使校园媒体能在发挥各种媒介的先天优势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其内容的高质量和理性化,达到对校园文化的培育作用。
3.高校媒体对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高校媒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它们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向社会发布校园文化的动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校园文化从文化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媒体在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成就的宣传中,渗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内在底蕴,容易引起审美主体心灵上的愉悦;在宣传校园各种文化活动的报道中,表现行为文化的高雅正统,营造生动、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宣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建设成效的报道中,传达制度文化的教育内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对学校深厚办学底蕴和传统积淀的挖掘提炼中,促进学生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养成。
二、高校媒体的特点与整合的必要性
高校媒体虽然对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培育和传播作用,但是由于各媒体自身的先天不足以及近年来媒体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其引领功能的发挥。对各种媒体资源实行有效整合是高校媒体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媒体自身的特点对其建设提出了整合的客观要求。目前,高校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等形式。这些媒体的存在形式与传播途径、方式和受众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校园媒体各自为政、此消彼长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势必抑制高校媒体校园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
校报是高校的机关报,也是当前校园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形式。校报因其非线性传播的特点,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和对重大事件进行评论,缺点是信息量较小、出版周期较长;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简短的优势,亲和力强。其缺点是受众范围有限,播出时间短,以学生为骨干组织力量,节目质量受到影响;校园电视的出现,使校园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欢迎的校园媒体形式。但每周一期或两期节目以及制作经费的短缺致使电视媒体的优势还未能完全表现出来;校园新闻网因具备了随时更新、流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但建立完善的网络站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各校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上有很大不同,同时其“双刃剑”的特征也在日益扩大。
2.高校媒体整合是数字化时代高校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的改变,形成了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带来了受众观念的变化。旧有的舆论引导观念和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探求更为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校园媒体的文化引领功能亟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和通信通讯技术对媒体的改造使得手机网络、博客、播客等新兴媒体在校园里以强势姿态出现,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传播体系中,师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畅通,私人传播和交流空间不断扩大,个人兴趣不断深入,舆论焦点更加扩散。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活观念的逐渐变迁,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把个人对理想、信仰、人生观的认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动态体系中,并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联动。现代化的教育价值观使得高校媒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更为艰巨。
3.高校媒体整合是提升高校媒体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校园媒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对校园文化具有同构建设功能。校园媒体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的整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引领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媒介文化是媒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一贯坚持的精神理念、信息采编标准、编辑记者的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以及与受众的良好关系等。媒介文化不能任意形成,它必须在一定精神理念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并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校园媒介文化的先进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某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同时,校园媒介文化的变革、创新与发展趋势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媒体整合的路径选择
校园媒体的整合是基于单个媒体基础之上的,把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校园媒体联合起来,将看似不相干的各种媒体的人才、设备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和使用,使之相互交融,以发挥最大的合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媒体要实现实质性的整合,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必须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分离的新型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媒介在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补缺、作用上相互提升。
1.管理方式的整合。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关系,赋予党委宣传部必要的权限和职能,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媒介为一体的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要在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深入研究受众需求,策划新闻宣传重点和热点;及时汇总各部门、各单位的新闻素材、典型事例、先进人物等新闻资源并进行统筹归类,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出版播出时间提供和协调稿源。
2.设施条件的整合。
高校媒体的条件设施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高校资金短缺、办学经费紧张的形势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硬件资源配置上要统筹考虑,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盲目攀比。根据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配置必要的、使用率较高的设施设备。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考虑集中办公,以有利于人员设备的统一调配和各项资源的共享。
不同媒介的人力资源各有所长,可以互通有无。可以充分发挥校报编辑记者文学修养高和新闻策划能力强的优势,对校园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等媒体进行栏目设计、专题策划、稿件润色,弥补其在新闻报道中思想深度不足、文字处理粗糙等缺陷;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等媒体的专业工作人员利用其在声像制作、图片处理等方面的特长,为报纸版面的编排、图片质量的提高、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指导和帮助。
3.创新发展理念,实现传播手段的整合。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是高校媒体整合和联动的主要目标。一方面,不同媒介要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通过联动报道,让新闻事实得到立体化呈现: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要以便利快捷的传输方式将校内外新闻在最短时间播发,使师生尽快得到初步信息;校园电视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师生得到鲜明的、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校报进一步延伸广播、网络和电视的功能,对阶段性重要新闻进行梳理,在价值层面上作深刻剖析,提出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建立稿件统筹使用和调配制度,根据体裁、题材和时效性协调使用,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注释:
[1]丁柏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德]霍克海默,李小兵等译.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64.
[3]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52.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