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三语文复习的全局意识

2009-09-01叶润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发散思维

【摘 要】目前高三备考复习时间一般有一个学年,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专题复习的策略,这种复习方法已为大家所知,但若演变成单纯的专题复习,就容易产生几个弊端:掌握快,遗忘也快;缺乏多感官刺激,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为提高高考语文复习的效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树立一种全局意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组织高考复习,提高效率。

【关键词】全局意识 发散思维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的范围广,知识点繁多,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其内容涵盖哲学、科技、经济、政治、人文、艺术等范畴,而从考试题型看有字音、字型、标点、语病、词语、仿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作文等题型。由此,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教师往往采用专题复习的办法,化整为零,力求逐个突破,最后通过几次综合模拟考试,以达到成绩的整体提升。而且目前种类繁多的复习参考书也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内容编排。这种复习方式有其明显的合理性和便利性,专题复习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目的性强。但是其不足之处也表现突出,单纯按专题复习容易造成效率低下。我们可以把单纯按专题复习看作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待高考语文复习,但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需要有“宏观”的视角。其实,高考语文表面上看来虽然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似乎一个大杂烩,但本质上还是离不开文化传承和语言运用。因此笔者认为高三语文复习应该树立一种全局意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

一、单纯按专题复习的弊端及成因

单纯按专题复习缺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符合记忆的规律

人类的记忆能力有其规律性,输入的信息在经过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那么专题复习在2——3周内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短时间内可以使记忆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高考复习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所以单纯按专题复习往往到最后却把前面的知识点遗忘了。所以,单纯的专题复习是掌握快,遗忘也快。

2.难以反映语文的原貌

“语文”是一个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语文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单纯的专题复习则更侧重于单一能力的训练,与“‘听‘说‘读宜并重”相去甚远,写作的提高更不能另起炉灶,缺乏多感官刺激,只能导致“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3.不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单纯的专题复习由于单个专题复习时间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思想的自由发挥,易在头脑中设置僵化的思维框架,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降低,而听、说、读、写不能综合运用,缺乏多种感官刺激,容易造成思维的疲劳,同样会影响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效果。表现在写作上则是作文程式化,模式固定,语言思维僵化,毫无创新可言。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专题复习,耗费时间长,效率低下。

二、树立复习过程中的全局意识

1.树立全局意识的必要性

战略思维中的全局,首先是与目标相联系,由目标所决定的。战略目标是全局之纲,赋予全局以意义,通过全局之各部分、各阶段间的逻辑联系,发生统领全局的作用。战略思维就是要发现、把握这种逻辑联系(即所谓规律),否则也不能认清全局。语文复习的目标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字、词、句及语段的运用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后,更需要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语言运用能力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就是阅读和写作。从另一面讲,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同样会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引进了三维目标这个概念,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从这“三维”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而高三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情绪往往容易急躁,因此作为教师,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高三语文复习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树立全局意识

(1)以“小”见“大”——发散。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以某个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思维的发散,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许多汉字的音、形、义是紧密联系的,在日常教学中若有意识地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既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臭”,有两种读音(chòu/xiù),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读(chòu),在什么情况下读(xiù)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见以下词条“铜臭”“乳臭未干”,为何这两个词语中读(xiù),又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臭”字的诠释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本义为用鼻子辨别气味,后总指“气味”。那么以上两个词条的意思也就容易明白了。接着还可以追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又是何种读音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可见,由一个字的发音,联系到词语、成语和诗歌,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2)以“大”促“小”——巩固。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以点带面”的复习策略,同时也要注意“以面带点”的复习方法。所谓“以面带点”就是以篇章来带动各考点的复习,通过对篇章的分析来还原知识点。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之中。

(3)整合课文知识,注重探究能力。高三复习过程中不能轻视课本,复习好课本知识既是为会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能够为高考写作提供广泛的素材。以2008年浙江高考卷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为例,作文的关键点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如果以“触摸都市”为题,可借鉴老舍《想北平》,从细微之处着手写出对这个城市发自肺腑的热爱;可借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出对城市的思考和对家园的眷恋;也可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文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对城市的发展变迁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如果以“感受乡村”为题,可以借鉴《前方》一文中对人生的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来讲述乡村发生的故事,讲述乡村的人们进入城市的故事;可借鉴《江南的冬景》通过对比、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写出乡村特有的景和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树立全局意识,避免进行单纯的专题复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看待高考语文复习,通过“以点带面”和“以面带点”方法整合语文知识,尽量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就能在此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在高三复习时的单调、枯燥之感,避免走入单纯的专题复习的道路,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简介:叶润峰,浙江省乐清市大荆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发散思维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