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2009-08-25黄熙
黄 熙
【摘 要】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缺失,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通过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教师情感的传达,以及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培养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情感 体验 培养 兴趣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也在不断地加强。然而,据了解,作为现代教育改革薄弱环节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并不多,这就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虽然初中生的情感不像小学生的情感那样直接性、持久性,但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仍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不稳定,既能很快激动,也容易冷漠下来。他们更易于接受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对于呆板的、灌输式的说教具有自然的排斥力。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显然,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情感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感兴趣,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注入更多的情感来激发和鼓舞他们学习的热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与实践。
一、注重教材情感的挖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编入的课文,大多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精妙的语言,优美的语境,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无不散发着人类情感的芳香,无不渲染着作者的情感色彩。比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就是通过白杨树的描绘,来寄托作者的感情,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朱自清的《背影》,事小蕴深,词约意丰,感情真挚,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学生一读下去,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作者的情感波涛一起一伏,感动不已,甚至流泪。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总要在作品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实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跟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触摸,逐步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进而产生感情的升华。
另一方面教师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文学作品总是以洋溢着生命情感的感性形象打动人的。当我们津津津有味地诵读“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不仅看到诗人的悠然情趣,更是体味到了诗人的淡泊的情怀以及潇洒飘逸的形象。所以,美的形象总是牵动人的情思的,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再现、强化美的艺术形象,又怎么会不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在林林总总的艺术形象中漫游,凭借情感体验的能力,甚至能分辨出最微弱的情感呼吸。比如陆蠡《囚绿纪》中写道:“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个“焦”字流露了作者对“绿”的深深挚爱和欢喜之情。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精华的部分,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那么,我们就实现了与文章中的情感交流。
为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从教材中提炼美,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情思。
二、加强教师情感的释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如果注意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容易打动学生的心,诱发学生的情感,奏成了一曲教师、学生和作者情感交融的交响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那教师如何去传达情感呢?教师除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关爱自己的学生这些最基本的情感要素来传递情感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传递。
1.教师要学会“诱”情。“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为了求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点燃激情的火焰。一番声情并茂的言语;一首动听深情的歌曲;一幅精美入题的画面,这以声传情,以句达意,无不营造一种氛围,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一开始接触课文时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巴东三峡》一文的导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是啊!三峡的险峻,三峡的雄奇,三峡的壮美,你见过吗?那就让作者带领我们去尽情地神游,去领略三峡的奇伟风光,去感受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私馈赠吧!又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可利用几分钟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当同学们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后,也涌起一股热爱故乡之情。尤其是久别故乡的人,对故乡更是梦牵魂绕,而那深深眷恋故乡的鲁迅先生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心情又如何呢!通过这样设定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才引入正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具、诗歌、事例、幽默等,精心设计,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导语中积蓄的情感迅速达到最佳的状态,让学生动情、入情,课堂教学会取得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2.教师要学会“煽”情
感情一旦产生,也将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升华而深化。在深入探讨课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明确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表现,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感情的契合点,比如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因其细腻、形象、感人,易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品味出作品本身潜在的美。如教学《天净沙·秋思》,用课件导入,教师随着音乐,逐一展示九种景色,随着景色的变化作简约的介绍,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再推出主人公正骑上一匹精疲力竭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这样就可以提供给学生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对这真实的情境有了深层次感触,进而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在电教媒体不具备的落后山区,教师可用图画的方式直观反映出来,学生的感情体验同样强烈。又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前文写孔乙己“排出九文打钱”和后文的“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细节上的一“排”一“摸”,两字之差,却显示出孔乙己前后境遇之别。教师若注意模拟情境,学生在品味中不仅对含义的理解,而且感情也会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而升华,此时学生就会对孔乙己的形象、情感有真切的体验,更加痛恨封建社会。
另外,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各种态势语言,课堂质疑、课堂矛盾来传递感情;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些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来传递感情;在课后利用课外辅导、转化差生的机会来传递感情等等。通过这样经常的置身在可知可感的环境的情感“磨合”,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效果。
三、关注学生感情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新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力量,给各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让学生放飞激情,大胆生成自己的探究感悟之果。其实,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这不仅仅是老师把自己的情感直接传给学生,而是体验教学的真谛在于“自悟”。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和阅读情感,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
由于边远山区农村孩子见世面少,语言表达能力差,大胆发言的人不多,因此教师要多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诱发生生之间情思的互动。这种生生互动式情感体悟与交流又是最为坦率、纯真的。他们想要表现的欲望就更为强烈,表现的空间更为广阔。在“合作”性学习中,无论是一帮一,还是合作讨论法,通过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氛围中可以实现情感优势的互补,优化学生情感心态,构建乐学的氛围。譬如,朗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以读生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反复朗读,并且将景、人、情融为一体来欣赏,学生就沉浸在美景的描写之中,又感悟到文本的感情因素,同时又获取了欣赏和写作的方法。这样,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情感成为写作的动力。当我们看到学生篇篇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文字时,这正是学生独立人格、独特体现的再现,是学生学习语文收获的见证。所以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轻视的,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不断地去感受、理解、体验。将教学内容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增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感情是学生乐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是势在必行的,途径也是多钟多样的。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情感教学运用得更好更纯熟,这就需要每一位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积极、更努力地去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墨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4.6
(2)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