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积极的情绪,引领语文课堂学习
2009-08-25吴燕明
吴燕明
语文课堂,是引领学生体验阅读快乐、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拓宽学生反思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语文和生活更好地链接。
一、教师用积极乐观、健康昂扬的精神去感染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开始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但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在课堂上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1 ]教师是学生积极情绪的引导者,情绪是无法靠语言教育出来的。很难想象,一个在讲台上声音冷漠,对教学内容无动于衷的教师如何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乐于参与、对课堂满怀兴趣与期待的热情。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让自己的神态、动作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合。教师可读,可说,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表露情感,推动学生的参与,让课堂充满活力,使文字与情感一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
二、挖掘课文中的教育素材,拓宽学生积极的人生体验
1.抓住一点深入课文的主题。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2 ]。因此,凡是教材中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东西就要认真挖掘,深入课文主题,把引领学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重点,让文字在学生的思索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人生观在这样的感悟与思考中逐渐清晰。
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讨论“作者对哈尔威船长的选择是赞成还是反对”,体验到人生的另一种爱;在《十三岁的际遇》里思考为什么六岁时的一张照片会让田晓菲创造奇迹,感受到理想指引的力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3 ],获得思想的愉快,汲取着精神的力量。
2.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整合课文素材,获取人生经验。
善用对比,可以多角度地解读课文,增加阅读的新鲜感和内涵的层次感。
如可以把课文的主题作对比,如对《送东阳马生序》和《范进中举》进行对比,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目的:范进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成功了也没有真正的成就感,喜极而狂的样子,可怜又可悲;宋濂,读书让他的人生有了精神追求,忘却了生活的贫穷,感受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美好,这是一种何等的幸福啊!
还可以把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对比,如学了《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柳宗元和苏轼两人都同在遭贬谪的处境,两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不难看出谁更多一点生活的智慧,在情感上更倾向谁。这种对积极情感的向往,会比我们“要坚强地面对挫折”的说教有力得多。
3.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丧失”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任何人在阅读文章时,往往都是伴随着情绪的体验的。在阅读中学生有特殊表现时,往往是我们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好时机。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更脆弱,更需要关注。
有一次上邹韬奋写的《我的母亲》。我带领着学生品读着课文,逐渐地进入到他对已过世的母亲的深情中。不经意中我发现身为孤儿的小曾红着眼圈,使劲地眨眼,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感到他瘦瘦的肩在颤抖着。我立刻意识到,今天我在课堂上的点拨虽然很动人,但却撕开了他心灵上的创伤,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丧失母亲的痛苦。很难相信,有了这种情绪体验的孩子还会愿意再读这篇课文。我必须帮助他愈合伤口,促进他的自我成长。于是,我看着他,面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丧失,我们是会很悲痛的;但是悲痛能让我们更深刻,也能增强我们感受爱的能力。邹韬奋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永远保留了母爱的温柔和美好。如果,你也经历了这种丧失,那就像邹韬奋一样升华自己的情感吧,把它珍藏在心间,成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我们不会去选择痛苦,但在经历苦难后,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现在,做好现在的事,珍爱生命,就是报答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慢慢地,小曾抬起了头。
光有课堂上的这点认知引导是不够的,我布置学生写一封信:“假如你是邹韬奋的母亲,你想对他说什么?”目的是让有过失去亲人的创伤的学生明白:即使亲人不在人世了,他们的爱也可以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
积极的心理教育,强调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是说只能在积极的文字里才能体验得到,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关注学生在当下的学习感受,能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各种丧失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就是一个体验积极情感的过程。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活动,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仅靠教育就能造就的,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要有一个接纳他们大胆表现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接受挑战,在表现中发现自己的潜能。经常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课前演讲,各种小竞赛,语文实践活动,小组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接纳,在班级中形成比较活跃的、乐于参与的风气。一个开放的、能接纳各种风格的环境,反过来又会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形成良性的互动。因此,语文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成为积极心理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总之,教师在“解惑”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特殊功能,引领学生增强从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与满足的能力,能把这种积极的体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在阅读中获取力量,在学习活动中触摸到文字和温暖,“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处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4 ]那一定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收获和成功。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36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刘毅平.解放你我的积极心理学.红网
[3]任玲,王雷.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中学语文教学,2002(7)
[4]读书乐.中华读书网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