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及滨海新区的定位

2009-08-25陈士俊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科技创新

陈士俊 柳 洲

摘 要:天津滨海新区已成长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的机制符合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的理念,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是自主型科技创新模式与开放式科技创新模式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发展模式;天津滨海新区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4-0043-10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的三足鼎立,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互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成长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此,深入分析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的机制,把握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之路

(一)走科技创新之路是全球化时代新领军者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一个漫长的、逐渐深化、不断加速的过程。在文艺复兴以前,科学技术以经验、技巧、秘诀等隐性知识的形式,广泛地渗透在人类的财富创造活动之中,但它对经济的影响是缓慢的。文艺复兴以后的三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著地体现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科学和技术已密不可分,成为一个综合系统;二是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正是靠科技创新,人类社会发展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5000到10000美元阶段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因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2]。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投资科学就是投资未来”政策理念,推动了各国政府科技投入不再是社会事业性消费,而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

1994年,美国政府发表《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的科学政策咨文,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的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明确提出,未来应促使政府与民间加强合作,并树立了逐渐将国家研发总经费提升到GDP的3%的长期目标。英国政府2004年7月发布《英国10年(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从中长期的角度,给科技创新以明确的定位和经费保证。日本政府在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后,2002年又进一步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2000年韩国政府也公布了科技发展长远规划,提出到2025年韩国科技要超过其他亚洲国家,排名要达到世界第7位。印度近年来已经跻身于拥有核武器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少数国家行列,培育了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面对这些国家的发展态势,中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总投入已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为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赢得竞争优势,从上世纪末开始,以杜邦公司、强生公司、辉瑞制药公司和宝洁公司为代表的跨国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同行的竞争对手[3],为在国际层面抢占科技制高点,奠定了重要基础。

理论与实践表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真正落实科技创新战略,国家才能富强,企业才能兴旺。走科技创新之路是领军者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抉择

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资源依赖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地区产油国家等。第二类是对外依附型国家,主要寄托于对发达国家的资本依赖、技术依赖和市场依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等。第三类是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经济以年均8%~9%的速度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居同期世界各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之首。但是,中国的工业设施和社会财富积累时间还很短,社会生产力还较低,到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1700美元,是日本的1/20,美国的1/22,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要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还需要艰苦奋斗至少50年[5]。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突出表现在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等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第一,中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发展问题。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最大国情,要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解决庞大的劳动力就业、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巨大压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二,中国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这决定了我们面临比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加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第三,中国面临强烈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需求。未来十五年中国必须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中国必须实现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

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即使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也要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目前为39%),否则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说,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资源依赖型和对外依附型两种道路根本走不通,唯一选择就是走科技创新之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加强自主创新是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牢牢抓住微笑曲线

[注:微笑曲线是一条“微笑嘴型”的曲线,两端朝上,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设计,右边是营销。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的前端。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紧紧扭住经济发展的“命门”。20世纪下半叶,空间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战略资源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了重点部署。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美国正在讨论要将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国同类船只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韩国也提出了“海洋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目标。生物资源对各国都将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形成了“生命专利圈地”运动[6]。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首先,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已高达85%。日益加剧的对外技术依赖,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挑战。其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低。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美国2000年授权的外国人发明专利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只占0.2%,而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就占到6.4%。这种局面已使中国许多企业的生产与贸易活动越来越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截止2006年底,我国的有效专利总量为7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分别为30.1%、40.2%和29.7%。按专利类型划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7.3万件,在三类专利中所占比重很低,仅为13.3%。相比之下,国外的有效发明专利比国内多一倍,为14.6万件,且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比重高达81.8%[7]。可见,国内不仅在发明专利的授权上与国外有差距,而且在专利的维持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大。最后,科学研究质量不高。1995年至2004年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频次排在世界第14位,篇均被引频次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也出现过连续多年空缺的现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时常空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创新速度较低。

1988年,邓小平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科技创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1.科教兴国战略尚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一是,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脱节,2002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2.7∶1,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相近发展时期是1∶5~8[10],导致许多领域“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二是,国家许多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产业的成长,往往排斥自身的研发及产业力量,未能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民族自主品牌、造就一流创新人才的有效平台;三是,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增反降,已经从10年前的5%~6%下降到目前3%~4%的水平,导致全国从事研究开发人员年平均经费分别只有韩国的1/7和日本的1/13。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8%,同年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仅为0.57%[注:根据OEC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丹麦和芬兰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都在10%以上,日本达到9.96%,德国和法国在8%左右,而韩国和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是4.0%以上。参见http://www.sts.org.cn/zlhb/2008/3.1.htm。]。

2.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由于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相互分割和政出多门,形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彼此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和有效协作。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比中国平均高出5倍~6倍。从这个意义上看,科技系统的宏观调控与资源整合十分重要和紧迫。

3.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重视研究设备的拥有和配置,但对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方面普遍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目前,中国科技经费中人员费所占比例不足25%,而许多国家在50%以上。

4.科技管理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在科技计划、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奖励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比较多地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直接作用,而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对科学累积规律认识不足,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缺乏关注,客观上造成科技界的浮燥风气。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15年后将中国建成为创新型国家,即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二、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崛起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定位

(一)中国三大经济区与两大增长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以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部署下,深圳特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了中国第一增长极——“珠三角”。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形成了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中国第二增长极——“长三角”。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仅占国土面积1%的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占全国近1/5的GDP和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是北部内陆地区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

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长达4000多公里,涵盖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和海河三角洲的七个省市和地区,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辐射范围广。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与包含日本、韩国在内的整个东北亚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内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显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是最值得投入、回报最高的经济圈之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相继形成。据国家统计局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这三个地区涵盖了19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引进外资占全国的70%以上。这表明,中国经济走向大城市区域、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集聚,从而使得三大都市圈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区[11]。

(二)天津滨海新区正确定位的基础

1994年天津市决定开发建设滨海新区以来,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区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成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新型产业聚集区,是全国各类经济产业区的排头兵,形成了很强的区域竞争优势。

(1)明显的区位优势。天津市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的主要窗口、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之一,一直是引进技术并产业技术升级的辐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是吸纳国际资本、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的有利条件之一。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背靠“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连接国内外的重要枢纽,它集国际化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为一体,土地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海陆空交通发达,同时,紧邻中国政治、科教、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具有卓越的区位优势。

(2)强大的产业基础。天津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制造业总量位居国内前列,制造业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93%以上,而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在50%左右,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位列前茅,制造业仍然是天津经济的优势所在。同时,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也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与潜力。

从1994年天津市决定开发建设滨海新区至今,14年间滨海新区已成为拥有8个产业功能区,土地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大型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为一体的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364.08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的比重为47.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3%。1994年以来,滨海新区GDP平均增长率高出浦东新区3至4个百分点;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北方乃至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3)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天津作为我国五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具备较好的基础。与北京、沈阳、大连、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青岛、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等15个区域中心城市相比,天津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居第五位。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显示,专家们对2020年天津科技战略定位的判断,选择定位于国际创新型城市的数量超过50%,对天津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期望值较高。天津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外资的研发投入已成为天津重要力量。从外商投资企业研发占本地所有企业的研发经费的比例看,近年来,天津在全国排在第三位,达到40.85%,仅低于上海(58.24%)和福建(45.81%)。

目前,滨海新区相继成立了国家干细胞研究中心、国家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等41家科研机构,引进了摩托罗拉、霍尼维尔等3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了8家投资公司、13个孵化器和20家博士后工作站,每年研发上百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三)天津滨海新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军者”

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国发[2006]20号文件形式,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问题的意见》,正式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即“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2007年3月22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天津被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同时,天津滨海新区获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点”新区。2008年3月13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使命是“用5到10年时间,在滨海新区率先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新区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基本思路是要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商品化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滨海新区的科技投入,到2010年滨海新区R&D;投入达到GDP的3%,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导区。

至此,天津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宏图得以确定,从而使其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又一个对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极点地区,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新领军者”。作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天津滨海新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的比较

(1)两区有关科技功能定位的比较。浦东开发定位于上海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定位于为长三角服务,为长江流域服务,为全国经济服务。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是浦东所没有的。尽管浦东定位并没有明确科技的作用,但四个中心特别是经济中心的定位实际上涵盖了科技中心的内容。事实上,仅仅两年后,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在1992年7月成立,科技创新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浦东开发的亮点之一。在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成为战略目标的形势下,上海更是提出和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从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和今后的走向看,可以说与滨海新区定位殊途同归,科技创新成为必然的战略抉择。

(2)两区开发开放起步阶段的政策环境比较。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正值中国加速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整体商务成本低,市场发育和成长快,对外资极具吸引力。那时,中央政府权威巨大,改革和政策效应明显,国家给予浦东的政策力度也很大。相比之下,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起步所面临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在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下,在税法等法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政策边际效应已经大大弱化,过去依靠全国支援和国家投资的开发模式将难以在滨海新区再现。但是,应当看到,滨海新区现在的起点要高得多,特别是给予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先行先试的潜在效应可以去充分挖掘。

(3)两区区位优势比较。浦东和滨海新区的区位条件各有特点。浦东所背靠的腹地广阔和腹地经济发达的优势更为突出。浦东位于沿江和沿海开发带的节点上,以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长江流域作为其经济腹地,具有依托上海、背靠沿海、辐射华东的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滨海新区的主要腹地的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浦东的主要腹地,但毗邻国家科教中心北京是上海不可比拟的优势。

(4)两区产业结构比较。滨海新区是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浦东,2006年,滨海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371亿元,比浦东的1194亿元高出177亿元。与滨海新区相比,浦东新区服务业更为发达,特别是金融业优势明显。2006年,浦东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6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第三产业占地区市场总值的比例达到49.2%。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58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三产业占地区市场总值的比例仅为29.7%。两区均为外向型经济结构,但浦东外向度更大,浦东2006年出口总值为447亿美元,滨海新区出口总值为226亿美元,约为浦东的一半。

(5)自身拥有的科技资源对新区开发的支持力度比较(见表1)。

第一,浦东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远远大于滨海新区。2006年浦东R&D;投入占GDP比重达2.8%,比上海全市的平均水平高出约0.4个百分点。2006年浦东吸引约1.9亿美元的创业风险投资,约占全国1/5强。相反,根据估算,2006年滨海新区R&D;投入占GDP比重约在1.2%左右,比天津全市的平均水平约低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滨海新区研发投入水平约在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第二,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规模与浦东新区旗鼓相当,但滨海新区占天津市的份额远高于浦东占上海市的份额,换言之,天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聚集在滨海新区,产业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主。2005年,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7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占浦东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42.8%。2005年,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15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70%左右,占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的约42%。浦东正在成为上海的产业化基地,但其它区域仍然占据了三分之二。第三,在科技人才、研发机构资源方面,浦东的聚集水平远高于滨海新区。到2005年,浦东已集聚各类研发机构达200余家,成为国内研发创新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浦东人才总量已达32.5万。滨海新区拥有科研机构约50家,外资独立研发机构约10家左右,海外留学人员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来滨海创新的势头。

第四,浦东新区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滨海新区的自主创新产出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专利申请为例,2005年,浦东新区专利申请量为3141件,其中发明专利1794件,张江园区集成电路行业专利累计800多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共登记305件。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和东丽)2005年专利申请量约为800件,即使到2006年,滨海新区专利申请量也仅为1811件,较上年翻了一番多,但仍与浦东差距明显。

可见,上海的科技资源对浦东开发开放提供的本地支持较大,而天津自身的科技资源对滨海新区的支持能力要小得多。浦东开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运用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种模式。鉴于此,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对外部科技和经济资源的集聚与整合能力,尤其是要实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有机整合。

(二)天津滨海新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如何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中国三大增长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相比较,先吸收国外的科技成果,然后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立足国情,摆脱传统发展经济学困局的有效路径。在“经济-科技”范式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观”证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超式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天津而言,总体科技实力还很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以下问题:第一,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第二,经济总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偏低;第三,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第四,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区域间的竞争角度看,在国外,天津与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国家的部分城市构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在国内面临深圳、广州、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强大竞争压力。此外,在环渤海区域内部,天津与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也存在极其复杂和微妙的关系。

发展要有新动力,改革要有新思路。一般说来“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三种: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在一定程度上,珠三角发展初期的模式是劳动密集型;长三角发展初期的模式是主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天津要想成为“后发的领军者”,并真正发挥第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走知识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把发展目标定位于更长的时间、更广的空间,思考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

根据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结合天津市的现状,着眼于未来发展,天津市政府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决策,力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自主创新,强调重点跨越,以科技支撑并引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基本发展思路是:以科技创新打造新领军者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和重点,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高效率;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内外环境的优化,汇集全球科技资源,打造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转变提供持续动力;最终达到凸现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目的。

为实现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天津滨海新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应是自主型科技创新模式与开放式科技创新模式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坚持面向全球的人才、资金、成果的全方位开放;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科技资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天津滨海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三高”目标

当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长等现象,是不可忽视的产业发展新特点。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许多学者提出了所谓产业结构的软化问题,即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为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根据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发展战略,天津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品牌管理,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天津市按照“三高”(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目标,围绕软件产业、生物产业、现代中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环保科技产业、水资源产业、纳米与新材料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民航科技产业、科技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超前部署,滚动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占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支撑。

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尽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通过滨海新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项目为引领,积极孵化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投入,促进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培育一批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型大企业集团,构建优势的产业集群;最后,要进一步加大软、硬两种环境建设,提高政策扶持和招商力度,围绕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引进一大批国内外高技术企业。

(二)汇集全球科技资源,打造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

基于天津科技基础并不雄厚的现实,天津必须积极推进多层次、多种类型的跨区域科技合作,促进地区间的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互惠共享,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力求在开放中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天津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推进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开展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北京及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在津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集聚和吸纳国内科技资源。目前,天津以滨海新区启动建设了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56个科技合作项目。

从中长期看,必须积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主动寻求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稳步发展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津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促进外国资本积极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和培育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加强海外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合作共建。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本市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科技合作项目,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现已建成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天津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与美国亚历山大公司共同建成国际化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建设从研发到产业化各环节比较完善的、国内一流、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资金方面,天津市力求建设新型科技投融资平台。目前正大力整合现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培育5个风险资本10亿元以上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等来津建立分支机构;显著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投入,吸引银行贷款等金融资金、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设立“天使基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开展建立滨海新区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形成从扶持科技型企业初创到成熟的一条龙融资体系;建立“统贷统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专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发挥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突破企业贷款融资瓶颈。

在人才方面,《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引进吸纳海内外高级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全球公开招聘力度和优惠扶持政策,利用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专家和团队,积极推动人才、基地和项目一体化发展,以科技事业吸引、凝聚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造就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支持企业人才建设,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激励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围绕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单位和部门限制,允许兼职兼薪,建立产学研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从事企业科技开发工作。

(三)探索知识生产新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大科学时代,知识生产的市场导向决定了知识生产模式必须发生重大变革,吉登斯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2”[注:基于创新的非线性模式,吉登斯提出了两种知识及其相应的生产模式。模式1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模式2知识主要指在应用背景下产生的知识。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生产模式2”有效运行的核心。但产学研合作并不是单纯的产学研三方自己的事情,它还涉及到政府、中介和金融等机构,其实质就是要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重大项目为牵引、企业为主体、创新市场为导向、中介组织为纽带、金融支持为保证、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如果按照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源和各方在合作中所处的地位、关系来划分,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父母之命”型、“媒妁之言”型、“自由恋爱”型。关于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机制,参见陈士俊、柳洲:《产学研合作的“钻石琥珀模型”及其启示》,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2期,第14~18页。]新理念。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经济实力和科技研发能力都比较弱,独立开展研究所面临的困难较大,跨学科、跨部门和单位,创建研发联盟,尤其是产学研合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各个主体的优势,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效应。作为有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产学研合作是建立有效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核心。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2008~2010)》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强化科技、教育和产业部门的紧密合作,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近期主要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启动建设以下6个产学研联盟:中新生态城产学研联盟、现代中药产学研联盟、软件和IC设计产学研联盟、新能源技术产学研联盟、创意产业产学研联盟、移动信息服务产学研联盟。

(四)强化政府与市场协同,营造创新与创业乐园

首先,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方面,除了依靠市场的机制,政府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工作,同时对政府参与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监管,尤其是要做好入区项目筛选,着力聚集高水平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天津市政府需要和中央以及北京、河北等周边省市搞好协作关系。

其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通过市场的机制,产学研各方在博弈中达成合作的均衡状态,但同时要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功能,尤其是要强化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与管理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由科教领导小组牵头的产学研合作协调委员会,指导和协调产学研合作工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协调与管理办公室的职权,如规划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综合协调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落实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人才、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条件平台等要素,以及科技、教育和经济等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综合协调。 政府与市场协同,还意味建立“金融驱动、政府协调”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完全市场化造成的失控运行,另一方面又可摆脱完全政府主导科技创新造成的封闭性运行,能够综合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

最后,在制度和文化氛围方面,市场和政府也应大有作为。政府通过主动的文化和制度干预,提出符合创新与创业要求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使一个国家和区域成为创新与创业的乐园。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营造创新与创业的优良环境,大力实施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体上看,天津市正在大力实施“2313”工程:推行两个“开放”(对国内的开放、对国外的开放),积极加强三个方面(人才、资金、科技成果)的有效集聚,着力扭住一个关键(产学研合作),努力实现三高(高新、高端、高质),最终达到一个目的: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到那时,天津不仅是中国的增长极,而且是世界的增长极,“滨海模式”将赢得更多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关注,中国天津也将成为全球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罗利元.富强的曙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114.

[2]杜西平.天津人均GDP超5000美元后的若干发展问题研究[J].数据,2009,(2).

[3]阎康年,吴乐斌,马 诚.“R&D;”与企业原动力:中外著名企业科技研发及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7-61.

[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9/content_4029443.htm.

[5]宋 健.中国的出路在创新[N].科技日报,2006-06-24.

[6]徐冠华.徐冠华部长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6,(1).

[7]中国科技统计信息中心.2007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DB/OL].[2008-05-07].http://www.sts.org.cn/zlhb/2008/3.1.htm.

[8]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2007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代序.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0]徐冠华.永恒的科技情结——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学习与思考(下)[G].科技工作情况(58),2004-08-24.

[11]中国三大都市圈比较:各有特色成经济发展领头羊[DB/OL].[2008-05-07].http://www.ce.cn/macro/gnbd/dszl/zh/200603/23/t20060323-6462894.shtml.

责任编辑:李 放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