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对话教学的境界
2009-08-24吕伏安
吕伏安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教学原本就拥有对话的性格。按“人→应答性学习环境”的系统理论,学生所直面的环境都是对话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建构成一个教学的“场境”。这样的“场境”是发散的、开放的、多层次的,随着教学“场境”的变化,对话的层次在不断深入,对话的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对话 情境创设 层次
“对话”已经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的言语交流,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视(相互了解)、相融(自在交流)、相生(生成创新)的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就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知道要进行“对话”,但都在浅层次上兜圈圈。其实,对话教学也是有层次的,它并非总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的沟通、交流。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积累,底蕴在不断加厚,对话的情境在不断变化,对话的境界也在逐步提
升,所以我们要引领学生向文本的纵深处潜游,实现有效对话。
一、利用原生情境,与语言相视
原生情境是指情境中的学习资源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直接用来学习的,由这些资源建构成的一种情境我们称为原生情境。如教师隽秀的板书,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具,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的配乐朗诵等都是原生态的资源。在这些资源构成的情境中对话,主要形式是言语交流,也就是说显性对话占主导地位,学生主要借助于文本的表面语言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学生和文本目光相逢,同一平面,主客不分,相互了解。如要求学生依照板书归纳课文内容,依据填空练习背诵,根据问题在文本中探究答案等等都是属于在原生情境中的对话。笔者曾执教过《最大的麦穗》一文,开始就出示了这样一个填空:“大学者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条件是________。经过很长时间,弟子们却________。因为他们总以为________,完全没有必要 ________。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________。”横线上的内容都是学生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的,后面的理解也是以所填的内容为依据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找到了答案,读了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各不一样。有的说,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因为苏格拉底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的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去实践,去体会;有的说,追求完美是正确的,但要把握住眼前的机遇,因为课文中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有的说,抓不住小机遇的人,不会抓住大机遇,因为课文中说,弟子们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时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解读作者的思想。这样的对话就是在原生态的情境中的对话,就语言学语言,就文本读文本,还没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对话。
二、营造派生情境,与精神相融
所谓派生情境是指构成情境的资源是由显性资源派生出来的。我们知道任何物体,任何文字都承载着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这些精神实质又是内蕴的,是隐性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挖掘文本的隐性资源,增强对话的实效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的对话,是要根据自身知识、经验、经历来重新建构的,此时学生心敞境开,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如笔者在执教《二泉映月》时,播放《二泉映月》曲子后,问学生“你们听了曲子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对话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由文本,以及由文本所描述的《二泉映月》这首委婉连绵的曲子,还有曲子所凝聚的丰富的情感以及曲子折射出的阿炳不屈的民族精神等构成一个对话情境,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中,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地震撼,思维和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在用心灵和情境对话。在汇报时,有的说:“我觉得曲子开始像一条绸带,又柔又软。”有的说:“我听出了阿炳的凄苦,命运的坎坷。”有的说:“我感受到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有的说:“我感觉到,阿炳爱音乐,爱他的家乡,爱所有和他同样命运的人,也正是由于他内心充满无限的爱,才演奏出千古绝唱《二泉映月》。”……内心的丰富才能表现出语言的丰富,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深邃。学生在欣赏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淀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此时,对话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不再是就文本谈文本,而是由文本生发开去,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容,而这些背面的内容正是原有文本派生出来的。
三、建构创生情境,与个性相生
所谓创生情境是指在对话过程中,个体(学生、教师、文本)表现出的具有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内容所建构的高层次的情境。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生、教师、文本)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新的亮点也正是我们进行对话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也是构成更高层次对话体系的基石。就学生而言,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辩论,有的擅长演讲,那么他们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就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现,而这种创造性的对话,正是其他同学所缺少的,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在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就教师而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富有创造性的板书,以及对学生进行独特的赞许方式,都是可贵的创新。就文本而言,在创造性的对话过程中,它会变得更丰富、更立体,变鲜、变活,三者构成一个丰富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对话体系。它们(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激荡、勉励,相互切磋与启发,在新的情境中完成其生长过程,这个新的情境,就是再生情境。此时学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来,新的价值在情感交流中生成。还是以《最大的麦穗》为例,在课堂小结时,有以下一个教学片段:
师:对待机会,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有过精辟的描述,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就在你们的抽屉中自己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尽量记住。(事先在学生的抽屉中放上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在名人名言中间空出一部分。)
师:谁来背一背。
师:你们发现这张纸的中间空出一部分,这是干什么的?
生:要我们自己写的。
师:对,你真聪明,你叫什么名字?将来想干什么?
生:我叫李中宇,将来想当探险家。
师:好,就请你写上自己的名言,后面写上探险家,李中宇,中国!
生:学生写名言。(大约3分钟)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把握机遇 创造未来。
——发明家 韦畅 中国
生:把握机会吧,让抓住机遇的笑容荡漾在你的脸上,莫让失去机遇的烦恼困扰你。
——自由人 张梦 中国
生:在人生长河中,任何一个渺小的机会,都会架起成功的桥梁。
——探险家 陈中宇 中国
生:上苍赐予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均等的,关键看你能否把握。
——科学家、军事家 周业 中国
生:小机遇加小机遇等于成功。
——数学家 张媛 中国
生:机遇如流水,丢失了就不可能再回头。
——哲学家 朱磊 中国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在同文本的对话时已经融汇了自我的观点,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对“机遇”作了多样的诠释。学生一句句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述都是因为课文提供了内容,名人名言提供了范型,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中,所以思维开阔而又活跃,句句涌动着激情,字字充盈着灵气。教者在许多名人名言中间有意设置空白,让学生和大科学家、政治家们并驾齐驱,这是对学生的鼓励与期待,这就是一种创新。就是这个小小的教学创意,打破了原有的情境构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情境,也建构了一个高层次的平衡,这种平衡才是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基石来自于师生的创造,源自于对文本的二度开发。
综上所述,对话不仅是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的,而且是按照“平衡?邛不平衡?邛新的平衡”的建构体系,呈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我们在提倡平等对话的同时,还要挖掘文本所内蕴的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建构对话的不同情境,让对话在立体的,多维的通道中进行,不断提升对话的境界,以提高对话效益。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成.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策略[J].江苏教育,2003,(1).
[3]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基础·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