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让历史课堂充满阳光

2009-08-24李建娥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师

编者按: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基石,并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看作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被视为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而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改革目标相符合。因此,生本教育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茶店中学的李建娥老师,在学习了生本教育理论后,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十分可贵!在新课程改革中,诸如生本教育理论之类的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处在教学一线的各学科教师,不能仅仅把它们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应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更进一步!

当前新课标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和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等,这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该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指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统一性和求同性,改变刻板的面目,注重学生个体特征,强调学生个体基础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历史课堂的生本教育进行探讨。

一、历史课堂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历史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人之初,性本学,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也是学校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观点,这个资源包括他们的喜爱、情感、性格等,从而提出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带来学生的主动、高效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准则。

其次,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在传统“师本”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一言堂”“灌输式”等落后的教学形式也充斥着整个课堂。由于课堂主体没有弄清楚,历史课也自然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带来的只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后果,也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历史教育要贴近生活、与当今事实相联系,达到古为今用,要开展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教育——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渡分析上。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对生本教育理论的分析,还是从生本教育实践的成果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都足以缓解甚至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

二、“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很盛行的口号

“生本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育教学,就是要用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当今教育界,历史学科正越来越遭受冷落而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生本教育”对搞好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呢?

1.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特别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广泛科学的兴趣,对于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历史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的信息十分广泛,如果老师不掌握大量课外信息,并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在教学时陷于被动。根据信息理论的原理,一个人感兴趣的因素有以下内容,一是最近发生的事;二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三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四是充满悬念的信息。在导入新课教学时,要从这些易被学生关注而又与课程有关的事情说起,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大量素材,笔者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利用上网、看报等机会,随时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及时地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全民族的抗战》一课中,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进入新课教学前,从网上看到的一则一百多名日本学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遇难的中国人的报道讲起,并在屏幕上显示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并告诉学生,南京大屠杀被列为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惨案之一。通过这两则来自网上的最新讯息,向同学们引入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同仇敌忾,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上来,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笔者还注重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相结合,在导入新课时尽量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讲起,从发生在身边的事讲起,从充满悬念的事情讲起,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有关问题。通过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怎样?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又会怎样?等等,再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了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涌现出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历史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更新知识,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效益,并且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3.深挖教材,研究学生,贴近生活,带着激情投入到中学历史情感教育中去。因材施教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笔者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就要用动人的史实,凝情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能激发学生作为华夏子孙、炎黄后代的无比自豪感;讲解列强几次侵华战争,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能激起他们励精图治、发奋学习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学习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史,能够唤起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学习历史上文人学者锲而不舍、筚路蓝缕的治学态度,能够催使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持之以恒和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科书、教学大纲,要主动积极加工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

4.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让学生的手动、脚走、眼看、耳听、嘴说、脑思。一句话,就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次“学习与探究”活动,这些活动课教学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辩论会、写小论文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画想像图、填图等;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能力的考察活动,等等。专门开设活动与探究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甚至就将某课教学内容作为探究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例如,学习《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一课时,笔者采用“课前预习,自主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前,笔者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内容或者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为一个学习主题,进而深入学习研究,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课堂上,笔者先让研究同一个学习内容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大家共享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交流;然后让小组选出代表或整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质疑问难。在学生汇报明清小说的学习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内容不够生动。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或看过影视作品的,怎样用好教材,既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又让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感染,而且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小说的人物?于是笔者向学生提出:“你最喜欢哪部小说里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话可说了,有的同学提出喜欢“曹操”,笔者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你同意‘拥刘反曹的观点吗?”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学生从对人物的评价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对文史学习的热爱。在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错误或不足,要及时进行总结点拨,以利于再学习。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探究能力。

将科学的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增强其学习动力,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课成功的从师本教育过渡到生本教育。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于教师能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即“以生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品质的重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那么,我们会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精彩!所以,“生本教育”是搞好中学历史教学之本!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