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大纲的变迁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听说能力培养

2009-08-21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大学

李 睿

摘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改革和变迁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以应对大纲改革的方向和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现今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趋势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口语改革

一、引言

自教育部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教育界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特别是随着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应随之深化和发展。本文以教学大纲为背景,从教学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措施。

二、应对改革

1. 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几经修订,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真正意义上所遵循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以下三个,这些大纲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分别是: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1986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004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陈坚林,2007)

综上所述,很明显,1986和1999年的教学大纲的重点是把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主的基本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2004年的课程要求则强调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在新大纲的改革下势必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目的也应该由过去的看得懂课文到由课文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口头探讨与自发提问的方向上来。

2.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的转变体现在大纲修订中的学习英语的五个基本能力上,即听、说、读、写、译的自主学习能力。2004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词汇教学比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增加了300个,又比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增加了500个。而在听力方面的要求也由1986年大纲中规定的基础阶段听力语速每分钟120词,理解率达70%,提升到1999年的每分钟130-150词,较高要求150-170词,并要“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对材料“进行分析、推断和判断”,以至于晋级到2004大纲中规定的每分钟130词左右,较高要求为每分钟150词左右,并且听力材料为英语国家的英语节目或谈话、讲座,并要能掌握其大意,抓住其要点。对于口语能力要求的转变则体现在对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逐步熟练的教学目标上:1986年教学大纲将口语能力培养定位于第三层次,只要求基础阶段的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对话,提高阶段用英语进行简短对话,基本上能表达思想;1999年版的教学大纲将口语能力提到了第二层次,要求“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做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2004年版的大纲则要求不仅要能用英语交流,还要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从以上的教学大纲变迁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能力明显地加重了培养力度。新一代的大学英语教材和教学任务必须突出表达能力的培养,以适应 “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要求。在此要求下大学英语老师应该注意的是:

(1) 英语教学处理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关系十分重要;

(2) 过分强调语言的自身体系和特性就会使英语教学拘泥于自身的封闭体系之中,成为“学究式”的英语;

(3) 今天的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英语的“工具性功能”,也即大学生实际使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去“交流信息”的“工具性”,也可以称作“实用性”,因此,英语教学还必须面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需求。

(4) 把英语作为外国文化载体的特性与其“实用工具性”紧密结合起来是大学英语教学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3. 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过去偏重阅读教学改为‘听、‘说为本、‘读、‘写并重”(刘润清,2002),不仅将这四种能力放于同一个层次,而且特别强调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交际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以面对今后工作和交际中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以往的教学方法常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的主要功能和教学任务是带读单词、解释课文、评讲课后练习以及布置作文写作,这种重语法、轻实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加上几个班合班上大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被动地获得知识的方式中更加难以训练及发挥其“听”、“说”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教学模式必须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出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和使用,教师可利用要教授的课文设计出与之相关的口语练习,在课文的语法式评讲之前为学生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为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及内涵做好准备。以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中Unit 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为例,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普通人如何利用各种方式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以及我们平时的一些不经意的举动而体现出的心理涵义。课文本身体裁简单,典型的说明文写作也是学生熟悉的写作类型,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出来或在开头利用传统的导入→呈现→练习的教学法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用单纯的一次口语活动来入手就要生动得多:

(1)问学生对于第一印象的看法,让他们找出尽量多的描述他人外貌特征的形容词。(写在黑板上,利用各种方式提示学生);

(2)就已写词汇问学生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及详细的原因;

(3)告诉学生第一印象的欺骗性,举出一些实例让他们有所共鸣;

(4)让学生举例说明大众评判他人的其他一些坏习惯。

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大家都有看人先入为主或以偏概全的坏毛病,这些毛病的英文表述可以由教师引导代以表述:①First Impressions; ②Mutual Influence; ③Selective Perception; ④Transfer; ⑤Halo Effect; ⑥Categorization; ⑦“Frozen” Image; ⑧Assumptions等。

借由以上的口语训练,学生不会产生对于课文理解失去兴趣或害怕课文过长难以理解的压力,这同时要求教师能用平实而有趣的语言将生活的细节和实例一一用英语表达,并做好流畅的连接和语言模版。这既是为了实现学生“说”的任务,更是测试他们“听”的能力。而让学生在任务教学的语言情境中将积累在自身内部的接受型词汇、输入型词汇和认知型词汇转变成活用词汇,即让学生能够把他们停留在积累层面的、认识但尚不能运用的词汇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变成自己能够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需要,在口、笔头中自由运用的词汇。大多数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常常都受到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限制而不敢开口说英语,这在英语学习中是个不小的障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多利用课堂时间加大对于语言活动的开展,形成学生与老师不同角色的课堂分工:

学生:1. 积极参与者;2. 大胆的表演者;3. 有效的语言的使用者;4.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

教师:1. 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 知识传授的筛选者;3. 技能训练的导演;4. 舞台演员的“提词”(Prompter)。

除此之外,与大学英语课本搭配的听说教程也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介绍或播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知识和视频节目,鼓励他们收听英语新闻或指导阅读英文报刊,利用一切机会纠正学生

长期以来的错误发音习惯,都能刺激其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迁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要求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在重视其自身专业能力之外,也要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机会。中国中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此现状也将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产生影响。为此,由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而其改革关键的“听”、“说”能力的加强与提高更应该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和集体研究的侧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红,《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

[2]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3] 邱婉丽,《创设情境,促进活用性词汇的掌握》[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3)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4

[5] 孔庆炎,《大学英语改革的思考》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