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点不化的顽石
2009-08-21崔雪英
崔雪英
摘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方式。谈话式批评方式的正确运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一定要讲究“谈话”的艺术。一定要做到:对批评对象的心理要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培养谈话双方和谐融洽的关系;选择适宜的谈话时间、地点;切忌空洞说教,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茅塞顿开;注意谈话后跟踪,保持谈话效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批评教育 方法方式 谈话式批评方式
哲人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应该原谅。”那么孩子犯错误更是不足为奇,“放任”、“听之任之”,无疑是对错误的姑息,而中肯到位的批评,则是消除“痈疽”的利刃。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呢?虽然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怎样使学生接受逆耳忠言却至关重要,严肃呆板或刺激性的逆耳忠言,虽然出于批评者良好的主观愿望,却常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则不以为然,重则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教育者的一切言行。因此,我经常慎重采用谈话式批评方式。
对学生进行批评总离不开谈话。但在教育实际中,一些教育者的批评言语暖人心,一些教育者的批评言语伤人心。那么,怎样的谈话才能收到批评效应呢?有人这么说过:教师亲切的语言犹如温暖的阳光,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人接受。在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就悉心运用了谈话式的批评方法,教育效果很好。现将运用此法的体会作概要总结。
一、谈话前,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分析被批评对象的心理
进行谈话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越轨行为。但大凡有越轨行为的学生不但不能自觉认清其行为的“病症”,相反,还能找出种种冠冕堂皇之词为自己开脱。他们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 自我宽容型:即越轨者挖空心思对自己的行为做种种“合理”的解释,自我谅解。诸如:迟到了,他们会说:“闹钟失灵,我睡过头了”,缺课了,他们又会说:“我陪同学去医院”等等。
2. 互相攀比型:即越轨者把自己与其他有类似行为而未被批评的学生牵扯在一起,表明他们的行为是等值的,批评“我”同样也要批评“他”。诸如,抄作业,他们会说:“班上抄作业的人多着呢,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他们?要一视同仁。”
3. 放任自流型:即越轨者对自己的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破罐子破摔”。老师批评他做得不对,他会顺其自然地说:“我就不对,行了吧?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4. 反守为攻型:即越轨者把矛头指向批评的老师,故意找岔子,声言老师的态度粗暴、言语不当等。
从以上现象来看,如果教育者不能较充分地把握被批评对象的心理而直接进行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教育者咄咄逼人,被教育者迎头相撞,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的“冷场”和“僵化”。结果往往会把教育者逼上“绝路”。反之,如果教育者能透彻地了解被批评对象越轨行为的全过程,那么谈话也就会有的放矢,被教育者也就心悦诚服
了。
二、培养谈话双方和谐融洽的关系
凡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迁就不等于耐心,怒骂也不等于严格。谈话双方如果始终是处于僵持的状态,那就很难有预想的圆满结果,因此,教育者如果要造就谈话双方融洽的氛围,必须做到:
1. 理智地调控好自身的情绪
面对学生的越轨行为,教育者内心的气愤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那么教育者是火山爆发式地发泄还是冷静地分析,关系着师生谈话的成败。这就要求教育者无论遇到学生的何种越轨行为,都能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都能抑制住自己的冲动。
2. 在严格中宽容,在宽容中严格
批评学生的错误,需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从不轻易放弃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错误,但也不会死抓住每一个错误不放。在谈话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其越轨行为进行严格分析,在语重心长、循循而导的交流中谅解学生,使学生从教育者的言语中感受到温暖,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谈话中,教育者切忌喋喋不休地重复学生的错误,亦或一桩一桩地列数陈帐,更忌恫吓,那样的批评只会进一步增强被教育者依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谈话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教育者应不管学生错误的次数、大小、性质,能始终如一地真诚帮助越轨者开脱。
3. 善于利用闪光点促使被教育者改过自新
常言道:十个指头也有长短。越轨者多是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学生。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点“闪光的东西”,谈话中,教育者如果能退一步,避开错误的行为,以诚挚的态度肯定其长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甚至被批评者本身都不当一回事的“闪光点”,那么受教育者不但不会消除与教育者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还会以其强烈的自尊进行自省、自责。
三、要善于选择适宜的谈话时间、地点
谈话时间最好选在双方情绪都比较平和之时,发怒时处理问题往往会失之偏颇。谈话双方,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如果一方处于激动状态,就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至于谈话的地点,最好选在较轻松的环境,要既能保全受教育者的面子,又能取得谈话的预期效果。诸如回家的路上、学生活动场等,能维持其自尊的场合。但如果错误行为较为严重,需要进行严厉处罚的,则需要在较为严肃的场合进行批评,视其错误性质可在办公室、教导处或校长室。
四、谈话时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茅塞顿开
批评教育犹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要经常用生动形象的实例、丰富多彩的语言对学生的责任感、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进行循循善诱的指导,使学生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逐渐增强。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感情处于萌芽状态,容易出现所谓“早恋”的问题。对这种事情,不能在道听途说后如临大敌、手忙脚乱,而应该详加调查,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情愫初生的情况,我总是装作若无其事,采取暗示手段,使事情消匿于无形之中。而对于那些敢于公开地在学生中表明自己的关系,并已在同学中产生一定影响的早恋,我以光明磊落、大大方方的态度对应之。前两年,我们班就出现过一对孩子,每天互通一封信,每天晚上还要通电话,其状不能自拔,惹得其他孩子议论纷纷。我郑重地找到这两个学生,当面告诉他们:“当你在井中时,蛙是你的朋友;当你在河中时,鱼和你快乐地游;当你爬上陆地,你会知道世间有多少值得惊叹的生灵和你意气相投;而有朝一日,你飞上了天空,你才会发现,蛙和鱼在你的心中已荡然无存,你的心里、眼里将是云光霞蔚。”两个孩子当时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向我保证了今后不再写信,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直至升入了不同的高中,他们才又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告诉我:“老师,我们懂了您。”我想,如果当时我不是冷静地处理,而是横加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后来,在一次班级恳谈会上,我又诚恳地和学生谈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是不能建立什么情感的。谁喜欢和谁在一起,只是互有好感而已,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爱情,并指导孩子为自己的情感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我认识到横加干涉只会起到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总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把思考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处理自己的感情,这与粗暴的批评,效果有天壤之别。
五、要注意谈话后跟踪,保持谈话效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多数被批评者在与教师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态度诚恳,思维转变快,但离开特定的教育氛围,遇上一些无聊言语的讥讽,被批评者往往为维护本身的“英雄”形象而“旧病复发”,教育者就要时时关注谈话后被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并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抑制其错误行为,还需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谈话,直至被教育者彻底改正为止。
“没有点不化的顽石,没有驯不上路的牛犊”,每一个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掌握谈话式批评的艺术可以雕琢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无愧于“人类工程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