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高校的发展趋势

2009-08-20廖悍赟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

摘要:从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中国教育仍需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进步与壮大。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教育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以及为我们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教育发展;教育一元化;教育产业化;教育西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38-02

社会要进步,教育是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息息相关,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的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仍有所欠缺,教育观念也尚不完善,教育中呈现的问题更是接踵而至。因此,我想谈谈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处于这种教育坏境、教育模式下,我们应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去适应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一元化

中国教育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仅看成绩,对其他方面的发展视而不见。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从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兵——这可以叫做百年中国“教育救国梦”。这个梦,我们今天仍然在做着。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了90年代,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原来搞的是一元化的“应试教育”。

也正是这种一元化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很多其他能力不仅得不到认可,还会被家长、老师看成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如此种种,对中国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是赤裸裸的剥削和活生生的压制。

(二)中国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变成教育部门的摇钱树。为什么要在如此大好的教育形势下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最近几年,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免交学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但这对很多农村家庭也不过是凤毛麟角。

可以这样说,教育的产业化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良好政策并不矛盾。中国教育制度虽不灵活,但收费的手段却很高明,学校能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变成摇钱树。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摇到大学、研究生,摇得学生没商量。

古时十年寒窗苦读,而今两倍有余。20多年的求学之路,对学生是一种煎熬,对家庭同样是沉甸甸的剥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可到最后,仍是负债累累。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国教育的“西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当然这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学子们学有所成,从国外凯旋而归,自然能给中国的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经过国家精心挑选,培养的人才送至国外后,又有多少能够梦回故里?他们能否放下过国外的安逸条件,他们能否放下国外的高薪挽留,这尚且是一个未知数。中国又能有多少像邓稼先这样的志士仁人呢?

正是安逸条件与高薪诱惑,许多学生想方设法要出国,不能出国的也要将自己洋化。特别是现在的诸多高校,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英语四六级竟然已成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最后通行证。随之而来,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倒是能说一两句简单的英文,却是邯郸学步,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了,公众场合竟然不能用较连贯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

当然,并非是反对教育的国际化,反而我认为教育的国际化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科学的蓬勃发展。但是,在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作为中国学子,必须抓住自己的根本。圣主康熙尚且在入关后不忘旗人狩猎之根本,作为中国人,连自身的语言、知识、技术都不能有较简单的了解,我们吸收再多“洋水”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呢?因此,做人,应先立本,再求突破,教育亦是如此。

二、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既然有如此诸多的问题,为什么国家不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呢?为什么不对其进行改革呢?当然,

国家很早就发现并很清楚的了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同样知道。曾几何时,特别在“文革”时期,国家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与整顿,但可惜的是教育的改革并没有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可以这样说,中国教育改革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任重道远。

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下,我们应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去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呢?

(一)必须适应中国教育发展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优胜劣汰”的道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处于社会环境下,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我们不可能都走极端之路,罢课或是退学,那样不可能改变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去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呢?

第一,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心理素质开始填充它的内容。在青年时期,大学期间,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老师也要扮演多重重要角色,除了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并且这种教育要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第二,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学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模式会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我们自己。作为大学生,首先必须坚定信念,没有不成功的教育,只有不成功的自己;没有不和谐的环境,只有不和谐的我们。其次,要树立信心,保持一颗上进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乐观对待生活,乐观对待学习。

第三,适应并不等于故步自封。适应是为了不与现有环境发生冲突,而并非限制我们的发展与创新。在适应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洞察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化地发展自己

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元化的教育模式下,必定会抑制我们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了适应一元化的教育模式,还要努力将自己多元化。多元化主要包括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方面。所谓专业素质,就是指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知识掌握状况并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非专业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将其概括成“六才”,即口才、文才、谋才、干才、帅才、艺才,这就是专业素质以外的素质。谋才即能想,能思考,能决断,能谋划的人才;干才即能做,能干事,能执行的人才;口才即能说,能演讲,能辩论,能表达的人才;文才即有文采,能撰写新闻、策划、总结等的人才;帅才即具有强的指挥和领导能力;艺才即有一技之长(如在文艺、体育、绘画等方面比一般人强)。专业素质是基础,非专业知识是突破,要牢牢把握这两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虽然存有诸多的缺点与不足,但中国教育是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阶段。我们既要正视这些缺点和不足,还要努力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更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05.

[2]夏英男.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

作者简介:廖悍赟(1987-),男,湖北咸宁人,长江大学计科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浅谈美国教育的发展
揭开“如何突破教育发展中人本原则”之瓶颈
浅析我了解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