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2009-08-17谢婷梅严志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想象力美的想象

谢婷梅 严志芳

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情感知美。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开课的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让学生心驰神往,激起其学习课文的兴趣,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艺术效果。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在我国960万平立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它,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济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城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分析美的对象,提高审美感知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美是不理解的,难以感受到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的分析。而分析美的对象,使学生对美的事物能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文体,是促进审美感知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连串的比喻与拟人,将一个充满生机的古园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美的描写,唤起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1.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语文课所学文本,用文学符号描述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人、事、景、物,具有间接性。如教《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新鲜生动的语言描绘,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地开着”、“像笼着轻纱的梦”、“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以及关于蝉声、蛙声的描写进行品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从中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注入景物中的独特感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与作者共鸣共振。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创造想象是已经掌握了的许多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第一,借助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创造想象力。如孙犁的《荷花淀》描写了几个青年妇女去探望丈夫的一段话,把几个青年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透过语言,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几个妇女各自的神态和心理。然而作者并没有做具体细致的描写,而是留下了情景空白,让读者自行发挥想象。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材料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填补空白。

第二,在课文结尾处想象,延伸故事内容。例如《孔乙己》的结尾给人留下了很深的悬念: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如果没有死,那么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据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的续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

三、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要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关键在于“言语表达的和谐性”和“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要‘真、实、新”,做到以情动人。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可采用“说”和“写”两种训练形式。“说”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等。“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文中的蔡芸芝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她身上凝聚着人格美、人性美,是一个美的化身。教师教这篇文章时,可在学生感知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文章如:“我的父亲”或“我的伙伴”等。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想象力美的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打破平衡
想象力
美的校 美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