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之我见
2009-08-13许晓英
许晓英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目标如果能在阅读课上实现,就会上出高质量的阅读课。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但这都取决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毋庸置疑,没有正确的文本解读就谈不上上好阅读课,而文本细读恰恰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文本,品其味、悟其神,像鱼儿一样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这是教师们所向往的。在此,笔者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人教版课标本语文教材,就“如何进行文本细读”谈一点儿拙见。
一、教师细读文本,做学生的引路人
记得朱熹曾经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这句话放在教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教师只有读熟了文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引领、生动地揭示、准确地点拨……那么,教师应如何抓住文本进行细读呢?现列举一二:
1.抓关键词语进行文本细读。应如何捕捉文本的关键处进行细读?比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的“笑”可见一斑。在备课时,笔者发现描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一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处“笑”暗含了什么意思呢?对曹操的态度又如何?细细品读,仿佛眼前再现了诸葛亮的淡定自若,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可能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还有可能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2.抓人物言语进行文本细读。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半截蜡烛》一文主要讲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那么,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谁的贡献最大?在备课时,笔者反复细读文本,以求得正确的解读。第一次读课文,觉得伯诺德夫人的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可以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再读课文,就很容易发现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从而保住情报。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说道:“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最妙的是,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这是何等的机智和聪慧啊!细读课文,就会发现其实杰克也有贡献。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可以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就不会怀疑他。此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还可以看出他十分镇定,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的做法同样也感染、影响了妹妹杰奎林,她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3.抓课文内容进行文本细读。例如,人教课标本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初读全文时觉得课文不怎么样,读着读着,读出味来了!这时心头一热,很激动。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原来是写圆明园的布局呀!这布局写得多巧妙啊!一个“众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这是“鸟瞰”。接下来三四自然段则是走进圆明园,描述在园内看到的景、物。先写建筑:那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段描写角度多么巧妙:有大有小,大小相间;有仿有创,交相辉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求新,艺术求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道理就在这里。
4.抓人物形象进行文本细读。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懂人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已略知一二,那么,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应怎样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神机妙算”背后又蕴含着什么呢?备课时,教师正确地解读文本非常重要。通过一遍一遍地细读课文,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在读者心中确立了。周瑜要诸葛亮在短期的造出十万枝箭,其实他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商议军事”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商议军事,暗里设计害人;“不要推却”足见周瑜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面对周瑜强大的气势,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而且有礼有节,沉着应对,他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所以才会立下“军令状”,才会请忠厚老实的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守秘密。而“晓知天象,以雾为障”、“知晓地理,顺水行船”是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的体现。通过一次次细读文本,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的形象便了然于胸,教师在走进课堂面对求知的学生时,才不会心慌意乱。
二、学生细读文本,做学习的小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自己有了正确深入的解读,这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如何让孩子也能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并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呢?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形成对话态势,把握文章主旨,品其味、悟其神,赋予文本以生命。
1.从重点词语中体悟。例如,人教课标本第七册《搭石》第一自然段中的“脱鞋绾裤”这个词语,在教学时,先通过查字典,解释“绾”的意思,接着将文中的“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这句话分解开来,再读出“人们出工时就必须脱鞋绾裤,收工时也必须脱鞋绾裤,赶集时需要脱鞋绾裤,访友时还必须脱鞋绾裤……”这样,就在语境中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搭石存在的意义便显现了出来,那么,“搭石精神”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学生也就铭记于心了。又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本课第四自然段中的“伏”字时,利用幻灯片让他们直观了解“伏”字在造字法上的意义,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美。接着教师模仿老人,让学生“伏”下身子去背,并通过师生之间的激情对话,学生对“伏”字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2.从人物言行中体悟。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将相和》,如何让学生体会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官至上卿,还要认识到他确实是有能耐的呢?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进行体会。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体会到“……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又如,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到“我跟您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不畏权势。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分析,蔺相如能言善辩、机智勇敢又顾全大局的形象便凸现出来了。
3.从标点符号中体悟。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晏子使楚》,晏子的语言极具特色,特别是两处“?”,颇值得我们细细地体会与回味。如第二处“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是楚王再次以貌取人,晏子对答的其中一句话。)学生在自我感悟这段话的基础上,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晏子以反问的语气,对楚王的侮辱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那“为何晏子采用反问的方式,而不像上次,以疑问代之?”学生细读文本后体会就更深了,有的说:晏子之所以采用反问的语气,既能显示齐国人口众多,又可见他的凛然之气、豪迈之气。有的说:这种语气有正义而不可侵犯之意!晏子说这句话的反问语气,正好与他的神情“严肃”相互照应,更可见他为维护齐国的尊严而表现出的坚定决心!简单的两个“?”号,简单的两个句子,却在平淡中将晏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果敢中不乏机敏,既不失齐国尊严,又给楚王以颜面;反诘中不乏诤诤铁骨之气,将“威武不能屈”的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细究它们,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有益的启迪,这或许就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吧!
4.从小标题处体悟。例如,《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小标题)真的有“罪”吗?细细体味,不能说廉颇有罪,只能说他有错。廉颇自己认为有罪,这说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有可能成为国家的罪人。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的真实写照。
三、拓展背景资料,提升文本生命的价值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因此,情境还原就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还原课外资料的延伸和拓展;二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度及写作背景。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有效的文本细读。
1.还原课外资料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再见了,亲人》,笔者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如,一生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像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多好的材料啊!笔者乘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的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从而提升了文本生命的价值。
2.还原作者的心境和态度。例如,人教课标本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面对这句话,当学生提出:文中“我”的伯父——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笔者没有急于回答是与否,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及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去讨论,由此展开了师与生的平等互动讨论。首先,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也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其次,结合人物语言,走进作者:从鲁迅先生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他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可见,从“作者及背景”入手——还原情、呈现境,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是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还体会到了鲁迅幽默的语言风格、顽强的斗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既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又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从而提升了文本生命的价值。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由读生感,感中得悟,是赋予文本以生命的有效途径。只要细读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时也一样,不要光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他们如何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只要这样,就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