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四步曲
2009-08-13徐金芳
徐金芳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方式愈来愈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他们健康心理的表现。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呢?
一、有效培训,奠合作学习之“基”
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合作的原因是: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首先,要组建好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标准,同时又要兼顾人数能力等。一般四人为一小组,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每个角色最初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根据问题的不同,以及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如果是难度较小的问题,就可以让组内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首先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接着再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组长归纳、概括,这样就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注意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在小组内听、说、协作的能力,并鼓励内向的学生、学困生大胆发言,提高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交流的机会,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明确要求,牵合作学习之“绳”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都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要求他们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此外,小组应怎样分工,组长应怎样组织,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做什么、怎样做,等等,也都要使学生明确。
在提要求时,笔者是这样把握的,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要求要让学生重复一遍,以加深理解;复杂的要求则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出示;针对不容易理解的要求,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讲解。而不能提出“下面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请在小组内说说”等模糊的要求,否则就会造成少说一句话,十句补不上的被动局面,使很多小组在合作时都感到无所适从,致使合作效率大大降低。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时,笔者给出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要求: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得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②所用的小正方形的数量越少越好。③把结果记录下来。④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要求明确了以后,
学生合作的目的性就更强了,也更容易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选取契机,激合作学习之“趣”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合作契机,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如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把他们领进“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自发的合作需求,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比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首先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把学生带到校门口,让他们统计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这条马路的各种车辆的情况。接着,笔者就宣布开始。一分钟后,就要求学生汇报统计结果,但他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吭声。笔者就问起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说:“我有的车还没有数完。”有的同学说:“我开始还能数清,到后来就混在一起了。”还有的同学说:“我数了这一辆就顾不上数那一辆了。”该怎么办呢?能不能想办法?不等笔者发话,有些同学已经开始商量,自发地结成合作小组,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每人记一种车。再次用一分钟统计,这次,每个小组都有了结果:卡车12辆,小轿车3辆,面包车2辆,摩托车18辆。
在这里,笔者并没有刻意安排他们组成合作小组,而是学生出于完成任务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并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小组竞赛,燃合作学习之“情”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都渴望表现自己,并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望。过去,教师通常是按照分数给学生排队,并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的名次,以此作为衡量其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的名次,并能够得到分数意义上的奖励,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把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并提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体意识培养口号。
例如,可以采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利用“基础分”(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而学生为其小组获得分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提高分,即测验分数超过其基础分,把个人计分转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自己对于小组的重要性,使小组成员“荣辱与共”。正如约翰逊所说,“积极互助存在于当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小组组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即除非他们的同伴取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
另外,教师也应在小组自评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团体意识及时作出评定,可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以激发各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奋勇争先。同时,也可以对每个成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次对小组的贡献如何?你还能做点什么使小组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这些也都有利于学生反思、进步,有利于合作伙伴荣辱与共精神的培养。
总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单纯地为了遵循《新课程标准》,更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改实践中,每位老师都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条件,为他们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使之在讨论、合作、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