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2009-07-31马晓萍

关键词:孔乙己思维能力思维

马晓萍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中,对话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上,对话式教学已成为教师们首选的教学方式。但是,师生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现象一:教师提的问题浅显,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凡是发言,几乎没有犯错,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

(点评:其课堂气氛可谓其乐融融,教学过程可谓相当顺利,但是,在顺利热闹的背后,付出的是许多学生丧失思考空间的代价)

现象二:教师用“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作提问形式,然后学生齐答“是”、“对”、“能”或“不是”、“不对”、“不能”,教师听到同学们集体回答的正确之声后,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

(点评:教师在提问前的一番表达往往已隐舍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是一种变相的知识灌输,虽然学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集体回答过程中,有的同学是心不在焉的附和,根本没有在思考)

现象三:教师提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听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交流时,学生低着头,没什么反应,教室里寂静一片。

现象四:教师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听后,一下子懵住了,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交流时,同样是死寂一片。

(点评:由于问题的模糊、过难,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思考。所以,学生也就没有了思考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面对这些教学现象,我们反思:课堂上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其目的不是为了求得标准答案,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师生对话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度。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思维没有获得提高发展,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效的、无效的。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也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追问。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个教学策略。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追问作为对前次问题的补充和深化,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现在,课堂上满堂问的现象时常出现,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毫无帮助。追问可以最为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再者,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的思考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零碎等现象,利用追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有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象,已由孩提时代的直观行为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开始学习辩证逻辑思维,关注事物的量变到质变,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及其内在深度。在学习实践中,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广阔性等品质不断发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初中生的这些思维特点为课堂追问提供了思维基础,追问正顺应了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在进行追问时,教师应力求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追问,要尊重学生

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追问,属于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教师在追问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有的追问,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有层次的设置,如果问题远远高于学生的能力,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的思维之门就无法打开,思维训练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2.课堂追问,要循序渐进

运用追问,特别是由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行追问时,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做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通过几个逻辑紧密的追问,逐层推进,后一个问题在前~个问题的基础上产生,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前后问题不能脱节。这样,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探究问题要讲究逻辑性。

3.课堂追问,要把握时机

(1)在思考缺乏处追问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借鉴别人的观点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并且体会思考带来的愉悦。

(2)在深度欠缺处追问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有时由于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4.课堂追问,要善于倾听

追问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听答,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上,注意时机,相机诱导,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反思,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究,总结自己的思维,整合自己的观点,形成更完善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的广度并增加其深度。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追问呢?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课上的追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顺势深入追问

当学生的感悟或质疑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较大的探究价值,而学生的理解还较肤浅或粗疏的时候,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追问,对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引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笔者在执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运用了这种追问类型。教学片段如下:

生1:在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时,我感受到鲁迅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是极富个性的,但这篇文章中的“他身材很高大”这句话好像不能读出人物的个性。

师:这个发现很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孔乙己的身材很高大,有用意吗?从“身材很高大”一句大家能读到什么?

生2:身材很高大,说明他有力气,有营生的能力。

师:联系下文,孔乙已有营生的能力,他为什么不去干活,养活自己?

生2:因为他好吃懒做。

师:他为什么懒得做?

生3:因为他思想上认为干活是短衣帮这些粗人们干的,他是一个读书人,是不应该干活的,所以他不愿去干。

师:孔乙己为什么有这种思想?

生4:是社会环境所致,封建社会强调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

的影响下,孔乙己有这种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个疑问,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一追到底,引领学生对作品主题及其深层含义进行了探求。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有了质的飞跃。

2.顺向迁移追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问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顺势抛出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执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笔者也用了这种追问类型。教学片段如下:

师: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刚才的品析中,我们感受到了孔乙己想法的可笑。孔乙己身上的那件长衫最终脱下了吗?

生1:脱下了,最后一次到酒店穿的是破夹袄。

师:孔乙己最终为什么会脱下那件长衫呢?

(生沉默)

师(点拨):当时孔乙己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生2:孔乙己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他的命快保不住了,在这时候,他脱下了那件长衫,说明他对读书人的身份不在乎了。

师:在命不保的情况下,他才不在乎身份了,那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命能保的情况下,他都是要在乎身份的。孔乙己在乎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在乎了多少时间?

生3:一生。

生4:这样的思想伴随了孔乙己的一生,一辈子,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他穿着长衫,说着之乎者也,宁可去偷窃,也不愿去干活,最终走向了死亡。

生5:前边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可笑的孔乙己,这里,我读到了一个可悲的孔乙己。

以上教学片段,在教师的顺势迁移追问下,学生的思维,而且几乎是全班学生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逆向展示追问

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概括出来以后,教师抓住这一结论上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对思维发展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笔者在执教《故乡》这篇文章时,就运用了这种追问类型。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18~28节,说说自己读这几段文字后的感受。

(生默读,然后交流)

生:我也盼望下雪,可以玩玩捕鸟的趣事。

师:看来闰土的语言很有感染力,把你感染了。在鲁迅的笔下,少年闰土简直就是一位天然的语言大师,能否说说你看了这段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生:我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闰土说的这些话,让我懂得了捕鸟的方法。

第二点:“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一个“只”,一个“就”,让人觉得捕鸟这种方法很简单,并且用这种方法很管用,很想试一试。

第三点:“什么都有:福鸡、角鸡、鹁鸪、蓝背……”这句话让人觉得很有诱惑力,有很多收获。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听了你的分析,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他用简约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简单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位语言大师,鲁迅先生更是一位语言大师。

以上的教学片段,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悟到赏析的过程,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这是对其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再者,也促使其他同学去反思自己的整个探究过程,找出自己在分析能力方面的不足,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追问,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峰,它永远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愿所有的语文教师能坚持将追问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孔乙己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