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2009-07-31方飞虎
方飞虎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采用活动的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而要改变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全面发挥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政治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合作,使个体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组,加强学生合作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有的唱“独角戏”,有的一声不吭,缺少合作氛围,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仅仅在学生之间的距离上做了变动,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分组形式,结合中学生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采取就近异质组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所谓就近异质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前后两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4~6人,选择一名能力强、有威望、肯负责的学生做组长。这种合作小组的形式,无需将学生重新调整座次,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分组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注重优势互补,开展小组间的竞赛,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笔者采用6人面对面就座的小组形式,每组“好中困”三类学生按1:3:2的比例搭配,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理配置。这样,在优等生带动下,既有利于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有助于学困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也是一种锻炼,小组内充满着互帮互促的学习气氛。这样编排既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分组结束后,再给每个小组布置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灵活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课堂上笔者在播放视频《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的同时,给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看。然后把班上的学生分为8个小组,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二组概括视频材料反映的信息;第三、四组思考福利分房和住房市场化的共同本质;第五、六组分析必须对住房进行合理配置的原因;第七组调查住房调节方式和过程;第八组讨论两种调节方式的利弊。各小组成员结合教材知识一起收集资料和相互讨论,加深对市场和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转变角色,发挥教师作用
笔者曾听过几节市级公开课,都是教师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教师都只站在旁边观看,没有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缺少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实行昔日的“满堂灌”,还是改为现在的“壁上观”,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教师重新定位角色,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当学生讨论的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小组活动的情况,采取措施活跃气氛。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或对看法有错误、分析不全面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予以纠正。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是一个评价者,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课题“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时,笔者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场辩论赛,辩题是“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班里的8个小组被分成正、反方两个阵营。正方的观点是:金钱是天使;反方的观点是:金钱是魔鬼。课前,笔者指导学生对书本所阐述的“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以及“如何使用金钱”的有关知识进行预习,花费一定时间搜集材料,包括了解辩论赛的相关规则等。由于笔者组织充分,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课堂辩论会,过程十分精彩。最后,笔者作了点评、总结。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笔者始终发挥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作用,从而切实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评价,构建和谐课堂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在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个别政治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忽略了个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建立一种合理的、能激发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机制,既达成整
体目标又实现个人目标,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具体可采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手段来看,有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这几种评价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笔者有时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学生发言后,对其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予以及时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高三组织的一次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引入了科学评价机制。首先,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他评、小组互评三种形式,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作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中的得失。如在探讨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评价:“你关注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忽视了哪些?”“对信息与课本知识间的结合点,你找到了哪些?忽略了哪些?”“你们合作的质量如何?”其次,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如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中,有的小组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有的小组认识到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还有的小组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这种情况下,要给每个小组一个公允的团体分数是很难的。事实上,上述情形在政治课教学中是经常碰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愉悦体验、拥有自信。最后,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政治课堂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本化理念。人本化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都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