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工业设计教学的再思考
2009-07-28张琳张峻霞
张 琳 张峻霞
[摘要]创意是工业设计的灵魂,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意能力,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中应注重的要点,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关键词]教学 创意 创造性思维 工业设计
一、引言
工业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在中国兴起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它涉及了美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加工工艺制造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设计不能只满足功能需求,创意新颖日益成为评价设计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好的创意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殊性,着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来提高创意能力。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分析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生源是全国统一高考的理工类考生,并且在入学条件中并未标明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就整体而言,学生对于设计对象的造型、色彩、光影等方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与高考艺术类考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来自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的学生,有的接受过或多或少的美术基础教育,学习专业课程相对就比较容易;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他们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学生容易急于求成,在与其他进步快的学生的比较中,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大一造型基础的课时过于有限,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在设计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甚至会一直延续到部分四年级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到了大三或者大四仍然不能画出符合自己设计意图的产品手绘草图,或者草图细节不能顺畅的表达。同时,这部分手绘差的学生又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即过度依赖电脑,认为会用电脑的二维或三维软件表达也能满足设计师的职业要求,而忽略了设计初期心、脑、手三者快速反应和配合的过程是对设计思维和灵感的最好捕捉。因此,学生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观察力、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差,这严重制约了新创意的产生。
同时,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通常设在机械学院,在这个学术氛围中,学生在机械结构、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学科的学习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长期严谨的学习模式和思考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拘谨,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容易呈现出直线性思维的特点,抓住一个点不放或者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这也严重制约了新颖创意的产生。
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应注重的要点
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到,工业设计涉及了工科、人文、艺术等多学科领域,对于工科学生,在观察和思考方式上需要有针对的进行转变。从基础课开始着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设计思维能力是提高创意能力的途径,是真正的教学核心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方法,是进行各种创新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提高创意能力首先要从专业基础课着手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认识能力。人们经过多次观察活动,养成了某些观察习惯,掌握了某些观察方法,积累了不同的观察经验,形成了观察的个性特点,这就是观察力形成的过程。良好的观察力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获得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一,要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第二,观察要有步骤地进行,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第三,在观察时要及时做好记录,可以用心记,用手画,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照相机拍摄。
观察活动要按一定方法进行。首先,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知觉活动,发现事物本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事物可观察的细节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没有目的性,容易忽略事物的细节或者我们身边的事物。其次,观察要客观。人的主观意识影响观察的客观性,感官和大脑对外界的信息有自发修正的作用,会不自觉地做一些主观的臆造,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心理因素,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在素描课程实践训练中必须注重这一点。第三,在观察的过程中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感官感知外界的事物,同时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思考、分析。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注重培养观察力是教学的关键。造型基础——素描课程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它训练学生观察、把握和表现实物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准确表现已有实物的能力,才能使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进一步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对于理工科学生艺术基础差的客观情况,应当用更加充足的素描课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培养和造型能力的训练。课堂上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掌握构图、透视、结构以及明暗的表现规律及表现方法,为学生能熟练运用素描手段准确塑造事物的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和量感奠定基础。而写生训练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按照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即先从整体入手把握观察对象,完成好作品构图,在此基础上将物体依照透视规律,进行整体的绘画,然后再观察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细节,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刻画表现。但实际上,仍有部分学生不自觉地盯住局部不放,从局部着手开始画,造成整体透视存在问题或者画到一定阶段出现“画出纸外、纸不够用”的奇怪现象。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强调眼、脑、手三者同步的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为具备较好的造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观察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它们构成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间接性体现在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概括性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和感觉、知觉密不可分。思维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出来。正确的思维要源于客观现实,使人更深刻、正确地认识现实。
根据思维过程中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大类。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持,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实物模型,就是训练动作思维的一种方式;形象思维更多的依赖头脑中的实物表象,是对实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在学生做设计素描、设计速写等设计表达时能充分训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快题设计是训练学生三种综合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评价中,“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应当注意这实质上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灵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目标。
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在于“新”、“异”、“奇”。新是创新性,不墨守成规;异是不同反响,突破常规;奇是奇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创造性想象是经验和知识的自由编排和升华,如果把它比作万花筒,筒内的色片越多,拼出的图案就越多,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新的事物或作品是创造不出来的。
表象储备丰富与否,与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联系。知识越丰富,想象力就越丰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尽可能多地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自觉地及时地更新已有的知识,是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2)想象必须凭借客观事实,创造性想象是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但它不能是空想。因此,在学生作创新设计训练的过程中,拿到设计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当注意想象不能背离实际,要让工程思想、人机思想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创造性成果。
(3)作为一名准设计师,要有创造的动机和激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新的需求,作为一名设计者应当善于及时捕捉这些细节。尽管当时可能这些困难没有对你的设计活动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但是当你善于成为生活细节的捕捉者时,这些细节就成为设计师的资源库,就有了创造新事物的可能,这是因为想象必须在实践活动素材不断积累的推动下发展出来。
(4)作为学生,应当敢于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在思考问题时,应当将直线型思维转换为发散式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在一个设计主题下,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在一个方案受阻时,可以立刻转向其他方向,并能在多种方案中用心寻找最优方案;应当在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立即深入一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或者联想与它相似、相关的事物,甚至与之对立的事物;应当注意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以跨越式的思维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有惊喜的收获,最终以比较圆满的方案解决问题。
(5)发展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群体激智”。任何人如果脱离群体,离开学术交流,在个人封闭的小圈子里冥思苦想,创造性的设计方案很难产生出来。例如,在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中,可以在设计前期的“发现问题,提出设想”阶段应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进行设计讨论,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设计小组,每组4到6人,让他们每个人自由畅想,自由发言,同时遵循延迟批判、平等的原则,即禁止作批评、下结论、说带有感情色彩或评判性的话。在这样的设计讨论中,通常能够有新鲜的思想火花迸出,优秀的设计很可能就在其中。
四、小结
总之,学校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倡导的学习风气,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是有深刻的影响的。我们培养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设计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将对生活和设计的观察、体验、思考说出来,与人探讨,才能让生活的细节成为设计的创意亮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