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探究
2009-07-28石清云
石清云
[摘要]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面对市场经济与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出现了各种危机和缺陷。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剖析了大学生的人格阶段性缺陷,提出了大学生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理念。全文具有十分的可实践操作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探究
1.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
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心理基础;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2.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是现代杜会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需求观的改变,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用人机制的改变,尤其是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导致对社会产生恐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和心理品质,而最基础的工作则应该是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切实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培养德、智、体、美、心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3.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值青年期,其人格的需要结构(生理、安全、归属、爱、自尊的需要)和其他素质结构(身体、思想、道德、智能)正逐步成熟。这个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质的飞跃时期,是初次社会化即把一个尚未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转化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完成时期。新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促使青年人在激烈的人格冲突(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封闭与开放、独立与依赖、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和选择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
4.社会变革引起的“人格危机”,呼唤高校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危机”正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种“人格危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人格的“三失”: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与理想人格“失落”。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教育除了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之外,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大学的这个社会职能主要靠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去实现。如何塑造今日大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如何塑造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缺陷的阶段性表现
1.初始入学阶段(主要针对一年级)
(1)理想、信念的失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矛盾日益由隐性的潜伏状态转向显性的公开化,这使得年青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此时人的理想、信念就会失重,名利意识就会升温,会产生淡漠与蔑视奉献的精神状态。
(2)自我观念泛化,主体价值错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极易诱发他们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理想与实惠的关系上,偏向实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实惠,但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引发了他们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少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言必及利、追求享乐、厌恶读书、经商赚钱。个别学生甚至为钱铤而走险,走向犯罪。
其次,在奋斗与享受的关系上,看重享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优胜劣汰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现实。这种竞争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部分学生却惧怕竞争,不思进取,甘当平庸。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习,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评优、入党、分配靠关系,手段和目的与社会主义的公平竞争格格不入。
再次,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在乎个人。一部分学生主体意识急剧膨胀,过分强调自我,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张合理的利己主义。他们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群体意识明显减弱。
最后,在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上,崇尚自由。一些学生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人们可以享受无限制的自由,导致纪律松懈,学习、生活自由散漫,明显表现出自我实现意识增强,服从塑造的意识减弱。
2.在校生活、学习阶段(主要针对二、三年级)
(1)人际关系失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为上的不成熟。即交往方式过于被动,交往范围过于狭窄,交往行为过于拘谨,交往技能单调贫乏;其二,心理上的不成熟。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感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关心自我需要和形象,或自卑、害羞、拘谨、猜疑等: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既不能悦纳自身,又不能宽以待人;过分理想化的认知,往往用理想的尺度或较高的期望值去衡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和人际关系本身,对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现实中一旦感触到与理想的差距,就容易陷入对人际关系的失望和困惑中;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求和现实交往效用的不尽人意,使得大学生异性常常受到性意识的困扰,体验到性的压抑,引起不安、躁动甚至痛苦。
(2)心理失衡。第一类:消极颓废,精神生活空虚,基本的人生观缺乏。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轻则逃课厌学,重则逃避现实人生:也有部分大学生则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还有部分大学生困惑、迷茫,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第二类:自卑、抑郁。大学生的自卑感往往来源于自尊受挫,进入大学以后,当他们感到社交、学习、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或家庭经济困难而困扰学习与生活时,或自身条件不佳而难以面对现实时,就会陷入怀疑和否定自己的状态,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
第三类,懒惰、浮躁。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大学生在回答“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时,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平时不学习,考试前努力”,选择“混及格就行”的也大有人在。在对目前高校学生违纪现象的调查中发现,考试作弊占所有违纪事件的首位。
第四类:虚荣心、嫉妒心强。有许多(特别是女同学)实施偷窃的真正原因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而是出于一种“我没有的,别人也不能有;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的严重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
(3)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常常富于理想,把未来看得过于美好,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人生经历单一,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使得不少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3.面临毕业阶段(主要针对四年级)
(1)“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已由社会转型前的“天之骄子”,变为今日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的极为“普通”的社会一员,大学生“就业难”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ア偾康鞲鋈思壑担缺乏职业责任感;②高估自我,对他人缺乏尊重;③情绪难以自控,牢骚过多;④缺乏在实践中谦虚好学的精神。
他们除了“走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结果。过后他们肯定感叹“就业难”。殊不知正是他们的社会人格阻碍了他们的就业与发展。这种类似的情况肯定不是个别的,在某种程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2)诚信的缺失。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着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存在着为留在大城市而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待户口办好后又撕毁合同跳槽的现象;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银行的助学贷款,并且也不把自己居住地或工作单位主动告知学校或银行,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的现象;存在着入校时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委培协议,毕业时翻悔背约的现象;存在着伪造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伪造在校培训经历,伪造学校评语,自我推荐书充满矫饰浮夸不实之词等现象。这一切导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诚信素质失去信心,用人单位不敢相信毕业生自荐书,不敢相信学校评语,不敢相信学生档案中的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不敢贸然与毕业生签订工作合同,一个大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工作合同,工作单位也就以一个用人指标同多个大学生签订工作合同,相互提防,全然不顾合同的严肃性。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培育理念与对策讨论
1.确立规范性制度
良好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而且也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必须大力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如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科研管理、后勤及生活、设备管理、财务、劳动人事、体育锻炼、考试、奖励助学金、违纪处分、各级组织及各类人员的责任等制度),尤其是大学生综合考评和教职工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约人、激人、育人、导人的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强化自我教育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他们在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应让大学生运用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和鞭策自己,使之在言行方面能从动机和效果上来检查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觉监督和控制,排除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用理智去战胜私欲和偏见,用道德感去战胜不符合社会与他人利益的个人主义动机,使其自我意识的确立能够符合社会前进的要求,向着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它包括硬件、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硬件是指校园的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设施、建筑,甚至一草一木;软件指学校的组织制度及学术研究等精神产品,也包括学生的生活及学校、学生的精神。先进的设施、优美的建筑、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良的组织运作制度对人们的心态、思维、行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终这种文化逐步地聚集到核心成为一种价值观,形成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它在塑造健康人格的时候往往是潜移默化,不容易被人所察觉的,从而易为学生所接受,最终起到调节情感、唤起意识、塑造性格、支配行为的作用。
4.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应该是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角色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有的放矢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的基础之上,针对学生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个别辅导与团体咨询),要经常性地举办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为主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活动,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电话书信和网络咨询等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
5.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
6.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军训。军训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内容包括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品德作风教育和国防教育,军训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和懒散作风,树立国防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2)社会政治性调查。利用课余时间、假期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商场、企业、农村乡镇进行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群众,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3)学科专业和学术性研讨。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运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推动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造。
(4)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勤工助学、社区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多种社会服务角色的实践与体验,有利于大学生人生经历的丰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防止因社会适应不良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章明明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5]刘大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张琼.思想道德修养[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7]奥格•诺狄曼.励炼完美人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吴冰.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J].理论月刊,2001,(7).
[9]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心理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