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7-22吴柏胜钱菊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三角形思维能力思维

吴柏胜 钱菊芳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有效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意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思维过程通常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积极活动起来,而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其思维能力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教材中蕴含的培养能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教科书中丰富的内容、形式多变的插图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辅之以适当的教具的操作以及必要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刻意创设富有情趣的意境,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形体知识时,多媒体出现教室里的桌子、书、本、红领巾、小足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就在我们的身边,再叫小朋友说说在家里、或商店里有没有看到过跟这些一样的物体表面的形状。小朋友兴趣盎然,个个都举起小手抢着发言,这样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快乐中真正掌握了新的知识,在兴趣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就在教室里开“商店”,在讲台上、学生课桌上摆放钢笔、果子、台球、文具盒、毛巾等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并标上单价,模拟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员进行实时买卖。通过游戏,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离不开思维,激发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分析,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移思路和方法,将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较好地进行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索新知10.5÷3.5前,提供学生两道题目:

1不计算直接填空。

15÷5=3

150÷50=()15÷0.5=()

()÷500=30.15÷0.05=()

()÷5000=30.015+0÷0.005=()

2计算10.5÷3.5。

大部分学生通过相关的旧知材料“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是整数的法则”等,独立地顺利地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正迁移,找到解题的途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独立探知的信心和意识,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比多比少”的题目时,会产生“多就加少就减”这样错误的直觉定势,这给学生学习、思考、解答以下类型的题目造成直觉的偏差。

如:学校里开展植树比赛,三(1)班同学植了45棵,比三(2)少植15棵,两个班一共植了多少棵7学生根据错误的直觉经验,作出这样的列式:45+(45-15)=75(棵)。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少”进行灵活性的分析、对比,就能越过直觉上的障碍,不难发现三(2)班应该比三(1)班多15棵,作出了正确的列式就易如反掌了。

三、实践探索,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启发学生在读题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注意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师生共同学习分数的意义后,对一道练习题进行分析,启发其提出问题:“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长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为什么每段长是全长的1/9,而不是5/9?为什么每段绳子是5/9米,而不是1/9米呢?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了前面求的是分率,后面求的是一个具体的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不但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而且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教师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位于三角形的内部的一般情況下,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例外的情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垂线的实践验证,发现有的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部,有时高还可以和某边重合在一起。教师刻意精心设计的这个小小的教学环节把学生的思维又引向深入。

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养成经常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深刻的习惯。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思维的质量,因势利导,给于纠正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激发求异,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数学生活中,要不断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放弃了一直沿用的讲授谈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一“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一边长2。厘米,另一边任意长(但比2。厘米要长一些)的纸要求学生为我们宜兴著名的阳羡雪芽茶叶简上设计一张包装纸。课上,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筒高20米圆纸筒,假定为茶叶筒,问学生,如果你准备把这个茶叶筒側面包装一下,应该裁剪多大的纸呢?学生都在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问题,自然会考虑到包装纸面积的求法,继在圆面积和侧面积已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公式,这是第一次思维创新过程。然后再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比较,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表面积的相同点:是把各个面的面积加起来;不同点:正方体是6个面相同,因此是一个面积乘“6”;长方体是对面相同,因此把前、后、侧(3个面)加起来乘“2”;圆柱体是两个底面相同,所以只要一个圆面积乘“2”再加圆的侧面积;体积通过比较他们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这一公式。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得到了整理、归纳、深化、简化,这是又一次思维创新过程。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设计一道判断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于是我组织各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各小组叫代表上来发言:认为“可以”的小组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自信地说:你们看,这不正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吗!而认为“不可以”的小组代表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反驳。他们拿出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在讲台上拼给同学们看,这拼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从争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优化教学过程,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实现数学有效教学效能最大化。

猜你喜欢

三角形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