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的探析

2009-07-22阎晓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分配律小棒小数

阎晓林

当前,在不少学校或班级,无论在计算的速度还是计算正确率等方面都大不如从前,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已给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不少教师认为:都是新课程、新教材惹的祸!是它们降低了学生计算学习的要求,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其实不然,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与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不无关系。结合学生计算学习的现状,笔者着眼于教师的课堂计算教学行为,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忽视对算理的抽象、概括

《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于是,许多美丽的情境、自主的探索、热闹的合作应运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热情。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背后,部分老师却拋弃了数学计算教学的本质: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抽象概括出计算的法则,并用之来指导具体的应用。

案例一: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过程中,一位教师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师:要求大客车和申巴车一共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生:45+30。

师:你能想个办法算出45+30的结果吗?

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拔。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算出了45+30=75。

生2:我是用计数器拨的,也算出了45+30=75。

生3:我把45分成了40和5,40+30=70,70再加上5就等于75。

师:我们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大多数的同学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用小棒摆的,有借助于计算器的,尽管教师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做了提示,但对于生,的方法部分学生仍然没有概念,没有体会到这其实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简便方法。如果教者能及时地组织学生对三种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直接用“算式”与用“小棒摆”“计数器算”的相同之处,即先用40+30=70,再用70+5=75,再进一步对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得到:先把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那么,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反馈信息做适当指点,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层面上,对计算方法作比较和提炼,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为算法的优化建构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关注算理的理解,忽视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

郑毓信教授曾说:“如果我们未能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算理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让学生“静”下来对自己零散经验与认识进行整理、汇聚,帮助他们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

案例二: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在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例子发现、总结出其中蕴藏的规律后:

师:说得真不错!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就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数,再把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可以表示成ax(b+c)=a×b+a×c。(板书出示)

师:请同学们把它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读。

师:结合自己的认识,你能不能举出几个相类似的例子?

教室里兴奋起来,有说1×(2+3)=1×2+1×3的,有说2×(2+2)=2×2+2×2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铃声正好响起)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使计算简便。显然,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在“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的问题上打转。如果在总结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指名一两位学生举例,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练习巩固,这样不仅仅节约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算法,强化了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系统。

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既重算理又重算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简单处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忽视基础知识,不去认认真真地研究教材中练习的编排意图,随意提高计算的要求,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计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案例三:“小数乘整数”的教学

在学生理解了0.8×3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2.35×3表示3个2.35相加是多少?借助于加法计算出两个乘法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后:

师:从这两道例题中,我们发现:一位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还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还是两位小数。带着这一发现,我们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用竖式进行计算:4.76×122.8×53103×025(教材,中的试一试,题目本来的要求是: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学生练习。(部分的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开始计算。但正确率不高,速度非常慢)

教材安排通过计算器的计算,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而教师简单地将这一环节处理成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跨步太大。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处理,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过早放弃,学生“高耗低效”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验算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从现在学生计算的情况来分析:漏做题目,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不会验算导致的错误特别多,尤其是学生验算意识的淡漠,是计算的正确率走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四:

五年级下册“方程”例4的教学:

在学生初步计算出x的值是40后,师问: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

生:我们可以用40+10看它的结果是不是等于50,很显然等于50,所以x=40是正确的。

师:我们往往可以这样写出检验过程:(师板书:把x=40代入原方程,左边=40+10=50,右边=50,左边:右边,所所x=40是正确的。)

师:对于方程的检验,我们可以这样写出完整的过程。

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都被要求写上完整的验算过程。

对于验算我们关注的不是它的形式,更应关注它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验算,那只是外部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学生内因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形成,学生对验算没有好感,看成是附加于笔算的负担,就难以形成验算的意识。我们应该努力将验算变成学生的需要,从外在的控制变成潜意识法则的自动化运算状态。

总之,面临学生的计算现状,看到问题的深处,才会刨根问底,对症下药,从自身出发,分析自己的计算教学课堂,找到解决之法。

猜你喜欢

分配律小棒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小数的认识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