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2009-07-22谈浩明
谈浩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理念,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呢?
一、善于体验生活,提炼“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比如说,笔者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
教学场景一:
1说关系。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生1:师生关系。(几乎异口同声)
师:与同学,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爷爷奶奶等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2:同学关系……
理性化反思:通过提问,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应用题,特别是编应用题作好铺垫。
2猜老师的岁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生2:40岁。
生4:35岁。
生5:不到40岁
师:没有猜对。再加一个条件,比生3猜的大3岁,那老师今年有几岁呢?
生6:43岁。
师:对!43岁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关系)这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7:老师手里有11张扑克牌。
生8:老师手里有15张扑克牌。
生9:老师手里有9张扑克牌。师:不正确。如果再添一个关系,比生7的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10:老师手里有13张扑克牌。
师:你依据什么?怎样列式?生11:是根据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求出來的,11+2=13(张)。
师:有谁会在刚才其他同学猜的张数上加一个条件,求出的就是老师手里扑克牌的张数?
生12:比生。猜的少2张,算式是15-2=13(张)。
生13:比生9猜的多4张。算式是9+4=13(张)。
反思: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掌握了一些求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接下来教学新课:多媒体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
师(师指着幕问):有哪些小动物?
生14: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
师:已知小白鸭、小灰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应怎样考虑?分组讨论。
活动就这样展开了……
理性化反思: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先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使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
二、善于优化教材,凸出“生活世界”
作为一个教师,一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二要优化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力求在现实世界里寻找涉及学生生活的素材,用生动具体、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笔者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不是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教学场景二:
月底,小红的妈妈和阿姨领了工资,去发联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红的妈妈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她身上有现金323元。阿姨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02元,她身上有现金465元。她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
生1:妈妈付200元,找回2元,阿姨付300元,再付2元。
生2:妈妈和阿姨一共付600元,正好。……
理性化反思: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涉及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既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善于捕捉“现象”,寻找知识切入点
导人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又一有效策略,教师要创设涉及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所以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教学场景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式向前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欢迎?
生1:鼓掌。
师: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2:不行。
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3:不行。
师: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我们一起来鼓一次掌,好吗?
生4:好!(一起鼓掌)
师: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
生5:不行,这是交叉。
师: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你们能说一说吗?
生6:……
师(切入):“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理性化反思:教师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找到了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通过教师手势演示,学生在鼓掌练习中初步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增强大胆探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