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文化”的课堂意韵
2009-07-22朱萍萍
朱萍萍
数学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数学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图形。新课程的实施似乎使这种态势有所改变,但另一番景象也许更令人担忧:在新颖奇特的“问题情境”、百媚千红的“生活现实”、声色并茂的“多媒体辅助”背后,更多的是数学本质的遗失,是数学素养的走样,是数学文化品格的缺位。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只有真正添上浓厚的文化色彩,才能像陈年千酿那样醇厚甘甜,才能凸显其厚重。因此“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意韵呢?
一、让数学更开阔、厚重、深邃、美丽些
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就有了数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术、古希腊的《几何原本》、牛顿的微积分、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方案……所以说数学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数学和人类的文化共生,数学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它是密切和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发展的脚步,体验数学深邃的内涵,倾听数学家的低语。
有幸听过一次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一课,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师:其实,作为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因数与倍数领域中类似的美妙数学想象比比皆是。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数,那就是6。想知道为什么?
师:那就让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吧!第一,写下6所有的因数;第二,除去6本身,将剩下的因数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生(惊讶地):结果还是等于6。
师:正因为这样的数很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之为完美数。6就是第一个完美数。千万別小看这样的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那第二个完美数是多少?
师:透露一下,比20大,比30小。组内分工合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最先找出第二个完美数!
(生分组合作,很快,几个小组都找出了第二个完美数28,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师:其实,人们对于数的探索兴趣永无止境,找到了第二个完美数,人们就开始寻找第三个,第四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新的完美数不断地被发现。(师依次呈现: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
(学生沉浸在惊叹和回味之中……)
师:惊讶过后是思考。想一想,刚才我们从21—29这9个数中找一个完美数都花了不少时间,那么数学家们从这几十亿个数中找出这6个数来,感觉怎样?
生:我觉得太了不起了。
生:这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啊!
师: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乐此不疲呢?
生:是完美数本身。
生:是他们对于数学的热爱。
生:对于数的好奇心。
师:而这,不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吗?……
张老师对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努力深入到文化层面进行,他那完美数是多少神奇,尤其是一个一个新的完美数的诞生,不仅使学生沐浴在数学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感受着数学的神奇美妙与博大精深,数学课变得更为厚重、深邃,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家探索数学的执著与快慰!
二、让教师更灵动、博雅、慎思、智慧些
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教师更需要“文”化。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其次,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动中,也能受教师的潜移默化。
如我校陈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伴着美妙的轻音乐,教师娓娓道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远不止这些。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有人说,是因为美,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同学们,请大家深入地想一想,这当中,仅仅是因为美吗?”伴随着老师诗情画意的描述,孩子们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陶醉在美丽的数学世界里。整节课就在这样亦诗亦画的氛围中进行,从开始的“玩对称、谈话激趣到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验,直至最后的“赏”对称、提升认识,四个环节可谓步步紧扣,悬念叠起。
但是文化不是外在的附属品,数学的文化诉求也不应从数学之外来寻找。本节课除了外在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外,我倒认为最富含数学文化的部分则是在认识概念后师生围绕“5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所展开的那一段精彩的对话。其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思辨能力恰恰是最为本质的数学文化的魅力,无不体现出师者灵动、博雅、慎思的一面和学生智慧的一面。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文化素养,兼容并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三、让课堂更鲜活、生动、理趣、和谐些
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数学作为只是基础学科的一部分,在数学教学中理应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的融合,使课堂成为体现文化和谐的交响曲。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特別是一些实践课,如“旅游中的数学”,不但综合了加减乘除的知识,还俨然是一篇语文的写话;“今天我当家”,既要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里的买菜烧饭等活动,又要有统筹安排时间的观念渗透;“包装中的学问”、“数学与奧运会”、“制作年历”等实践课更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的东西。学科之间,数学与实践之间的整合,才能让课堂更和谐。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关注、感受周围的事物。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记录下数学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经验收获。
让我们努力创造一个“数学文化”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品格,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数学就能超越其知识本身散发发独特的文化魅力,张显其丰富动人的内涵,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